“低碳”世博与经济利益
由于上海世博会采用了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从而使“低碳”成为最时髦的题材――无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在这点上挖空心思:既有小到“贫民窟之椅”,发电膜,LED装饰和照明,燃料电池,纸塑复合材料等具体的产品设计;也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项目,世界上最集中的半导体照明技术应用,世界上单体面积最大的太阳能屋面,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展示和“零碳馆”这样的城市生活新概念。
与此相呼应的是,世博会的各种“低碳”论坛也是开了一轮又一轮,从气候变化,低碳创新到绿色经济,题材一个比一个吸引眼球――大家都在争先恐后的谈节能减排,谈自己能在节能减排中做出哪些“杰出”的贡献。
很显然,大家都看到了“低碳”背后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有关部门预计,仅在中国,要实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就需投入2.2万亿元人民币。
发达国家及其跨国企业显然深谙此道,相信参观过上海世博会的观众都会对此深有体会――从其场馆设计和企业宣传展示,无不显示有备而来的迹象――甚至日本的一家以消费类电子产品生产著称的企业都宣称将转型,并致力于成为“一家专注于环保产品生产的公司”,帮助中国实现其节能减排目标――他们在世博会上主推的产品是一种概念型的太阳能电池。
“低碳”方案的选择需避免“食洋不化”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