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于2004年上市,上市初期公司主要的经营业务是销售各类饲料产品,其中包括水产饲料、猪饲料、鸡饲料、鸭饲料等。公司共有11家分公司、23家控股子公司,除三家从事水产技术研发和动物药品的生产销售外,余下的31家均从事饲料产品的相关业务。
2005年,公司通过收购和股权投资的方式继续扩大自己的饲料产业。
2007年5月,通威集团(上市公司的母公司)联合四川巨星集团在乐山共同投资设立四川永祥股份。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乐山永祥树脂有限公司,主要业务为PVC的生产和销售,06年公司投资组建四川永祥多晶硅有限公司,07年股改后更名为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彼时以无锡尚德为首的光伏产业正备受关注。
2008年2月,公司董事会会议审议通过本公司收购四川永祥股份50%股份的议案,从2008年开始,公司依托四川永祥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四川永祥多晶硅,正式进入光伏板块的硅料行业。
2008年上半年,公司就完成1000吨/年多晶硅项目的建设,公司的研发重心也由饲料产业转移到多晶硅产业,布局多晶硅领域的步伐迅猛。08年新能源产品营收1.46亿元,营业利润率高达62.74%。当时多晶硅价格还处于相对高位,但金融危机却已肆虐全球,整个多晶硅行业也是山雨欲来。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保利协鑫硅料冷氢化工艺的影响,通威化工及新能源板块实现净利润同比下降93.16%,公司不得不将所持有四川永祥的全部股份割让给母公司以维持公司的盈利结构,并继续将公司发展重心转移到饲料业务。
市场环境方面,金融危机后,欧美政府大力支持光伏行业的发展,下游需求带动上游硅料的需求,全球硅料产能不断扩张,再加上新工艺对成本的影响,硅料价格持续下降。
从09年开始到14年,公司未在光伏行业上有任何行动,依然将营业重心放在饲料和食品行业。
2015年,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开展了对永祥股份、通威新能源的重组购并,计划打造“渔光一体”的产业模式。
2016年,公司正式确立了延续到今日的“渔业+光伏”两大主业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的经营模式。在光伏新能源产业链上,公司重点发展上游的多晶硅和中游的单多晶电池片的业务。此时,公司多晶硅产能已达1.5万吨,集中在水电资源丰富的乐山市;太阳能电池产能3.4GW,包括位于合肥的2.4GW多晶电池及位于成都的1GW高效单晶电池,是当时电池产能最大的公司。
这时的单晶硅料价格在95-135元/Kg的区间内波动。单晶硅的市场份额仅占20%,公司也以多晶电池的生产为主,并与以晶科、天合光能为主的太阳能组件商建立了长效合作关系。16年光伏业务实现59.18亿元的营业收入,毛利率达25.4%。除此之外,公司也开始布局光伏电站项目,集中式电站总装机容量为94.71MW,分布式电站总装机容量为4.7MW,上网电价总体在0.8-0.9元/度之间。
2017年多晶硅产能达2万吨,在建产能5万吨(高纯晶硅),同期国内产量24万吨,进口量15.89万吨,国内对多晶硅特别是高品质多晶硅的需求缺口仍然较大;太阳能电池产能5.4万吨,包括位于合肥的 2.4GW 多晶电池 及位于成都的 3GW 高效单晶电池,在建高效单晶电池产能 5.5GW。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487MW。17年光伏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57.84%,毛利率高达28.69%。
2018年公司高纯晶硅产能达到7万吨,全国产能超过25万吨,进口量约13.7万吨;太阳能电池已形成 12GW 产能规模,分别布局在成都和合肥,包括 3GW 多晶电池和 9GW 高效单晶 电池,位列全球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第一位。
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1151MW。18年光伏业务营收占总营收的60.66%,毛利率高达27.74%。18年“531”光伏新政对集中式光伏电站给予沉重打击,同时PERC电池市场份额达到33.5%。
2019年公司高纯晶硅产能达到8万吨,其中单晶料占比约90%,在建产能7.5万吨,并可实现N型料的批量供应;太阳能电池产能20GW,其中高效单晶电池17GW。在电池的研发上,公司聚焦TOPCon技术(PERC技术的设计版)和HJT电池的研发,HJT高效电池设计产能400MW。
值得注意的是,TOPCon技术可兼容现有的PERC生产线,而HJT电池对现有生产线不兼容。尺寸方面,158.75、166 等产品规格已成为主流产出,眉山一期7.5GW的项目可兼容 210 尺寸的大硅片;光伏电站装机并网规模 1,469MW。
现今在光照充分的地区,光伏度电成本最低可达到0.28元/Kwh,整体电价在0.4元/度左右。光伏业务占公司总业务的48.87%。目前市场主流还是158,156还有一些产能,166还在不断提升其比例。
二、现今硅料行业市场格局
1、硅料是生产硅片的原材料
全球现在的硅料龙头企业主要有:保利协鑫 、通威股份 、韩国OCI、德国Wacker、新特能源 、新疆大全、东方希望、亚洲硅业和内蒙古盾安等,全球大部分产能都在我国,CR4能达到56%以上,以上这些公司的产能总计可达到总产能的80%以上,硅料的产能集中度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很多。
多晶硅产业属于重资产型产业,1万吨的多晶硅投资额高达10亿元,一般的产业线是3万吨的产量,也就是说开发一条多晶硅产业线至少需要30亿元前期投入,其中大部分都是工艺装置花销。
之前多晶硅的净利率是很高的,后由于技术革新及产能的扩张,净利率就逐步降下来,前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影响,多晶硅的价格降到了历史最低,现硅料价格为59元/kg,虽然这有利于行业落后产能的进一步出清,但新建产能的周期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引起全球硅料供应平衡失调,使存留产能受益。
2. 从供需关系上来看,全国硅料供应量为62万吨,硅料需求量为36.8万吨,供需比1.68,这个供需比相对比较宽松,短时间内硅料也许会有价格的回升,但从长期来看涨幅不会很大。
与硅片、电池片或组件、玻璃等其他光伏产品相比,现有的硅料技术看不到会有多大的波动,技术面比较稳定,因为硅料也算是工业标准品,所以企业很难从自身的产品优势上产生溢价空间,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自身成本与行业边际成本的差值。
硅料现在平均生产成本是65.5元/kg,其中,电力占34.9%,金属硅占28%。通威平均生产成本可达到4.33万元/吨,不得不说相对于其他公司,通威有一定的优势。
3. 在业务结构上,自认为硅料与玻璃挺像的:
寡头集中,头部企业占据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并且与其他公司有业务合作;
建设周期比较长,需要前期布局;
毛利率在光伏其他产品中相对较高;
没有明显的技术革新。与玻璃不同的是,硅料前期投入更高,后入为主概率更低,玻璃是交易类商品,溢价能力高。
没有明显的革新趋势不代表未来就一定没有技术革新的空间。在头部这些企业中,保利协鑫一直致力于技术上的创新,主推电子级多晶+FBR+改良西门子技术,但还没有实现上万产量。其他公司大多为改良西门子法,没有改革的倾向。因为现在保利协鑫的处境也不是很好,无论是在研发上还是扩产上都没有太大的驱动力,硅料技术革新现阶段没有崛起的希望。
4. 产能方面,目前保利协鑫的产能是最高的,包括徐州基地7万吨、新疆基地4.8万吨。与其他企业不同,保利、大全生产的硅料除外销外也供自有的硅片业务使用。19年保利硅料产量6.02万吨(新疆产能全部释放,徐州产能利用率明显不足),对外出售3.88万吨,占比64.45%。所以仅看硅料销售业务的话,通威要比保利更有竞争优势。
出于通威的融资能力比保利要好很多,且本身有扩产的趋向等原因,未来通威的产能可能会居于首位。有报道称,OCI和韩华两家公司都会部分停产,未来硅料产能会向国产化集中,这就使得未来有资金有实力的国内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比较确定的是,新产能的成本比老产能低,这就使得新进入者有一定的后发优势。硅料产业的壁垒比较明显的是投入资金,因为是重资产企业,就要求初始投入资金巨大,在宏观经济不明朗且硅料价格下行的背景下,短期内不太可能有后部超车的情况出现。
再者说,融资能力也不可能比头部上市公司强,如若只是建造1万2万的产能,也没有竞争优势。至于技术壁垒、地域壁垒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高。但并不排除有“黑马”出现,比如13年进入光伏行业的东方希望,扩产也比较快。但每个新进入者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能给我们投资者时间进行充分的调研。
全球硅料产能前十企业变动缓慢,中国企业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其中通威旗下的四川永祥成长比较迅速,未来两年有望超越江苏中能。
光伏行业是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而硅料是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原材料。基于现今硅料行业整体的扩产动力不足,以及通威相对强劲的融资扩张能力,未来几年通威的竞争优势比较明显。
国内生产电池片的公司主要分为两类:自用和外销。
下图中带有红色框的公司电池片产能都为自用,虽然也有像隆基一样每年拿出少量电池片对外出售的公司,但大部分还是自用。
外销的公司中,有竞争力的公司主要是通威和爱旭。通威目前的产能情况是单晶20GW、多晶3GW、薄膜及其他新型电池(HJT)400MW;爱旭产能9.2GW,设计产能约5.5GW,全部为高效单晶PERC电池片。
行业平均非硅成本为0.31元/W,通威的非硅成本可达到0.2-0.25元/W,爱旭的非硅成本稍高一些,平均在0.25/W左右。通威单晶电池的毛利为22.49%,爱旭电池毛利为17.51%,这个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19年通威单晶电池片的销售量为9929.43MW,爱旭单晶电池片的销售量为6789.72MW。爱旭在电池出口上要稍强于通威,通威的电池大多对内销售,现组件产能主要集中在国内,且集中度在上升,通威的市场结构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从产品形态上,通威的电池片主要是现今最主流的单晶电池,尺寸集中在158.75和166上,7.5GW的眉山一期项目可兼容210尺寸电池片。爱旭的产品涵盖了 156.75mm、158.75mm、161.7mm、166mm 等不同尺寸的电池,210mm尺寸的电池已经实现量产但产量可能只有几GW。
现全球主要的组件企业都在发展垂直一体化商业模式,如:
晶科能源:产能以组件优先,电池自产率在40-60%左右,硅片自产率超过80%。截至2019年,晶科拥有组件产能16GW,电池产能10.6GW,硅片产能13.2GW,预计2020年底组件和硅片产能将分别提升至25GW和22GW;电池产能则变化不大,未来大概需要一半的电池外购。
晶澳科技:2019年硅片产能11.5GW,电池和组件均为11GW,电池产能正好供给组件安装。
隆基股份:以硅片产能为主。2019年底公司拥有组件、电池片、硅片产能分别为16GW、15GW和45GW,规划2020年达到30GW、25GW和75GW。电池片尚不能自给自足,需要约5GW的外购。
从这些主要的组件公司产能分布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大部分的电池片还需要外购来满足自身需求。
正如我们之前介绍隆基股份的文章中所提到过的,电池片+组件产业相对于单组件产业其实没有竞争优势,而最节约成本的其实是硅片+电池片+组件。
粗略的算一下,市场现在166尺寸全方电池的硅成本平均为0.39元/W,晶澳、晶科等电池片产能在11GW的公司非硅成本达到 0.37元/W,一个电池片成本价为0.76元/W。但对于产能比较大的通威,其电池片成本可达到0.58元/W,算上20%的毛利率,售价大约为0.69元/W。
自己辛辛苦苦建产业线还不如直接买现成的来的划算,又是何苦呢?组件未来的产业分布可能会很分散,一些中小企业会直接购买电池片进行组装,电池片未来的需求空间会很大。
从供需关系上,今年预计装机量110GW,全球电池片产能至少160GW,供需关系比为1.45,稍强于硅料,但这个供需比还是比较宽松的。电池片的建设周期为9个月,在整个光伏产品产业线上是相对来说比较短的,当未来电池片需求量增加时,电池片的产能能快速的供应上来。
从技术更新上,传统的铝背场电池片生产工序:制绒清洗、扩散制结、刻蚀、制备减反射膜、印刷电极、烧结、自动分选等。
现今最为流行的PERC电池将第二步的扩散制结和第三步的刻蚀改进为背面钝化结层:AL203钝化膜+SiNX覆盖膜和激光开槽,就形成了背面钝化电池片PERC。普通的铝背场BSF电池转化率为19.8%,PERC可达到23.95%。
有些公司在PERC基础上继续创新,比如正面掺n++的SE、背面钝化局部扩散PERL和全扩散PERT、双面PERC、Topcon、IBC等技术。这些技术革新的优点是不需要大幅改造生产线,但基于转化率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以及产品线更新等问题,这些技术目前都没有实现大规模量产。
目前市场的电池片分布是,PERC占65%以上,BSF占余下的一大部分,其余的为HIT类创新型电池片。
15年PREC出现,经过4年的时间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这个增长速度还是比较可观的,增长驱动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PERC是在BSF基础上改进的技术,不需要更新整个生产线,只需要增加两个工艺足以;
从BSF到PERC,电池片的转化效率增加了4%,这一转变自上而下全面控制了成本支出。反过来看HIT,HIT的产品结构与PERC完全不同:
这就意味着现有的产业链会被完全颠覆。
再看转化率,松下研发的HIT转化率为25.6%;Kaneka研发的HBC转化率为26.63%,与PERC相差不到3%的转化率,这种电池目前显然没有吸引力。PREC虽然是目前的主流,但也有致命缺陷,其转化率是有极限的。
未来电池的转化效率需要提升,PERC终将面临被淘汰的结局,只是现在还没有可以代替它的新技术,而HJT则是未来最为人所期待的技术路径。
目前行业的焦点是大硅片之争。
2018年以来,硅片经历了156.75、157.0、157.3、157.5、157.75、158.0、158.75、161.7、166(mm)等不同尺寸,总体来说硅片的尺寸是越来越大的。
大尺寸可以减少上下游的成本,这是确定的。现在大尺寸指的就是以隆基为代表的166尺寸和以中环为代表的210尺寸。原有的158尺寸是一定会逐渐被淘汰掉的,而选择166还是210成为了上游硅片企业面临的大问题。
从现实角度来看,因为光伏产业制造是重工业,所以更多企业选择改造现有生产线来适应166而不是舍弃现有生产线全面改成210。光伏不同于其他行业,新技术不会快速替代旧技术,市场未来流行产品选择大概率是由产能决定而不是哪个技术更先进。
虽然从组件成本上210比166更有成本优势,但导入到下游还需很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说因此而产生的物流成本、钢架成本、尺寸大小与使用环境的匹配等等。也许210是一个趋势,但短期内不会有太大变化。未来硅片尺寸的发展大概率是几个规格的尺寸共生的格局。
与硅片一样,PERC总归会占有大部分的份额,再逐渐被新技术所代替。HIT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产能也不足以压制PERC,若想全面替代PERC,其转化率必须要上升一个等级,至少要达到28%左右,才具有抛开现有产能的吸引力。未来PERC的替代者也有可能并非HIT,或许会有其他新技术也未可知。
目前单晶硅料价格99元/kg,按照通威表述的生产成本其利润率可以达到50%以上。
下面具体分析一下通威股份的基本面:
一、股权结构
自上市以来,作为通威股份的母公司通威集团的董事长刘汉元一直拥有公司的实际控制权。通威现在能在光伏行业有这样的地位也是刘汉元推动的结果。
公司总股本42.88亿股,前十大股东占比57.51%,其中通威集团持股46.61%。前十大股东中,除了通威集团,基本都是基金类产品所持有,其中中国人寿持有2.8%、香港中央结算持有2.48%、中国人寿资管持有1.73%。
公募基金持股比例自上市以来波动性上升,但总体比例正常。
2019年4月,公司发行可转债总额50亿元,共5000万张,期限为6年,可转债前十名持有人占一半以上,且都为基金类产品。在公司开始实施赎回条款前,累计转股数量405,483,464股,占已发行股份数的10.44%,转股完成后公司总股本数量由 3,882,372,220 股变更为4,287,855,684股。(可转债确实是隆基、通威这些公司爱玩的融资手段)
与光伏相关的子公司总的来说有三个: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合并)、通威太阳能(合肥)有限公司(合并)、通威新能源有限公司。
其中永祥股份主要从事硅料的生产和销售,通威太阳能开发电池片和组件(以电池片为主)、通威新能源发展渔光一体化产业。19年通威太阳能实现净利润136,374.11万元,四川永祥实现净利润58,610.14万元,电池片业务要比硅料业务贡献的收入多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永祥旗下的一个占比85%股份的子公司四川永祥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另一个少数股东就是隆基股份,该公司主要从事高晶硅的生产销售业务。隆基占股60%的丽江隆基硅材料公司其他两名股东分别为四川永祥(15%)和天合光能(25%),可见大厂之间的相互协作效应和隆基对上下游供应链的把握程度。
9月25日,隆基股份与通威股份同时发布两家公司进行战略合作的公告,合作内容主要包括:1.通威拟对永祥增资扩产,隆基同意保持15%持股比例同步增资;2.隆基拟参股投资云南通威(云南保山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持股比例 49%;3.双方以每年 10.18 万吨多晶硅料的交易量为基础目标。
隆基的硅料需求优先从通威采购,通威硅料优先保障供给隆基。在合资公司硅料项目新产能投产前,通威将优先满足 2020-2021 年隆基多晶 硅料采购需要,具体另行签订采购协议。
除此之外,隆基保证:本协议生效后,若隆基、隆基控股子公司投资永祥股份同类技术硅料项目超过5000万元,则隆基应知会永祥股份,永祥股份有权要求隆基退出项目公司。此协议将现今最具有发展前景的硅料大厂与最具竞争优势的硅片、组件大厂深度的绑定在一起,在目前硅料紧缺的背景下不仅为隆基保证了硅料的持续供应,还有助于对冲硅料价格上涨对公司成本的影响。
对通威来说不仅保证了下游需求,使其可以满产满销,进一步降低了公司的硅料生产成本,而且隆基的入股也相当于给通威未来扩产增加了另一条融资渠道。这次的战略合作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两全其美的方案。
二、盈利结构
通威最早做的是饲料、农牧类业务,营收一直很稳定,总收入维持在140-180亿元以内并依据外界市场环境进行小幅波动。
07年才开始逐步进入光伏行业。09年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开始剥离光伏产业,15年之后重拾光伏产业并将重心放在多晶硅、电池片和渔光一体化建设中。
光伏业务中,除了18年政策影响导致整个市场行情恶化外,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迅速。
其中营收占比最大的是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业务,此业务的毛利率没有大幅波动,19年太阳能电池与组件实现毛利润25亿元。因为电池片对未来以销售组件为主的公司并没有成本上的吸引力,所以预计未来电池片主要集中在单一产业链上,通威电池片的制造成本明显低于其他公司,毛利率比其他公司(主要为爱旭科技)高5个百分点,未来通威很可能就是未来电池片集中的最大受益者。未来的看点主要是电池片的技术走向。
其次是多晶硅料,19年高纯晶硅及化工实现14亿元。2020年之后随着产能的退出硅料价格有望上涨,通威有相对利好,但总体上硅料还处在供大于求的环境下,所以硅料的增长空间并不会很大。但硅料没有明显的技术革新,所以看好未来公司硅料产业的发展。
众所周知,光伏电力的毛利率特别高,每家光伏行业公司都或多或少布局发电板块。光伏发电虽然占比较小但增速明显,19年光伏发电实现毛利7亿元。渔光一体化就是打造一个水里养鱼、水面光伏板发电的项目,水面上的土地成本要比普通的土地成本小的多,这一项目也使得以渔牧业为主的养殖户受益,因为通威农牧+光伏的产业背景,实现这一项目比其他公司更有优势,未来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公司主要以国内市场为主,19年国内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94.58%。
三、营业成本
高晶硅的营业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39.39%,制造费用占总成本的55.94%,人工工资占总成本的4.67%,制造成本占比较大,这种成本结构使得量产降本效应更加明显。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成本结构中,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84.11%,制造费用占比11.15%,人工工资占比4.74%,同时期爱旭股份太阳能电池的材料成本占比为83.96%,制造费用占比13.93%,人工成本占比2.11%,可见通威较爱旭有较强的规模优势。
更深一步分析,通过上篇文章我们了解到,通威的非硅成本可达到0.2-0.25元/W,爱旭的非硅成本稍高一些,平均在0.25/W左右,但经过计算,爱旭电池片的成本为73.2万元/MW,通威电池与组件的成本平均为73.43万元/MW,在总成本大概相同的条件下通威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都要比爱旭大很多,制造费用相对较小。
在成本没有大的差距的情况下毛利率的差别就体现在售价上,根据官网公布的电池价格,通威166电池价格为0.8元/瓦,爱旭经过计算166电池价格为0.72元/W,其他规格的电池价格也都比通威低。因为通威的产能总体比爱旭要大很多,所以爱旭的低价格对通威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更多的是出于市场份额的考虑。
四、费用
公司的三费一直比较平稳,总体维持在10%左右。
占比最大的是管理费用,其次为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管理费用中主要是职工薪酬和修理费。对比其他公司的管理费用,因为中环是国企,所以管理费用相对高一些,但自19年也开始控制其比例,通威的管理费用却一直居高不下,在行业中属于高水平区间。
对比与其他公司的销售费用率,通威的销售费用率处于均等水平,隆基的销售费用占比比较高。
公司自17到19年在光伏行业中的研发支出分别是3.36亿元、3.86亿元、7.64亿元。与同行业其他公司相比,通威的研发投入明显小于隆基、中环这些公司,但远大于爱旭。研发投入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五、资产负债分析
自上市以来,公司经过5次增发、3次债转股、4次送股,股本数从17188 万股变为现在的42.88亿股,增加了将近25倍。
在公司的整个负债结构中,应付票据及账款占比最大,其中银行承兑汇票为53亿元,应付账款额为36亿元,主要为购买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应付账款。长期应付款为26.68亿元,主要为公司融资租赁款。
其次是短期借款,约为50亿元,长期借款46.02亿元,有息负债共107.95亿元。自15年起,公司的有息负债屡创新高,19年末更是达到131亿元。20年一季度有息负债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可转债的债转股操作,实际上公司的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相对于19年末都有所升高。
21.08%的有息负债率在同行业中不算很高。爱旭股份与通威的有息负债率基本持平。
虽然公司的有息负债率不高,但公司短期借款相对较多,而且前几年主要以短期借款为主。短期偿债能力受限,20年一季度,公司货币资金占流动负债比率为17.66%,处于历史低位,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分别为0.82和0.63,均处于历史中等水平。
若外界金融环境发生恶化,公司将会面临财务风险,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尤其是现今光伏产业如此兴盛的情况下,融资变得更加容易。
通过上图公司的资产结构可以清楚的看出,公司资产中占比最大的为固定资产,公司属于典型的重资产业务公司,20年一季度末公司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土地的数额达到309.72亿元,占总资产的60.49%,同期爱旭此比例为65.13%。
在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价值120.29亿元,房屋及建筑物价值57.23亿元,机器设备占比最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里的机器设备包括公司光伏业务的机器设备和饲料食品业务的机器设备,但在2016年公司还未加入光伏业务之前,公司的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其他设备综合共计不到9亿元。
巨大的机器设备带来巨大的折旧费用,公司每年在机器设备上计提的折旧大约为13亿元,相当于19年净利润的一半(公司19年净利润为26.82亿元)。在120.29亿元的机器设备中,通过融资租赁租入机器设备为15.55亿元,占比不大,和隆基不同的是,公司的房屋建筑均为自建,非租赁获得。
对比通威和爱旭的折旧方法,不管是在房屋还是设备上,通威的折旧方式都要比爱旭谨慎许多。值得庆幸的是,公司的闲置资产很少,几乎全部设备都能产生现金流。随着通威的产能扩张,未来设备和房屋建筑资产的比例会进一步增加,鉴于如此大的折旧费用,需要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不得低于60%,否则净利润将会出现负增长。
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为18.22亿元,账龄集中在1-3年,其中1年内的应收账款为11.72亿元,占比64.34%。公司66.64%的应收账款都为应收政府相关部门的款项,收回的可能性较高,约6亿的账款为经营性应收款,其中大部分为1年内应收款,计提比例如下:
同行业内隆基的应收账款计提比例比通威要小很多。
公司其他应收款约8亿元,由应收资产处置款、保险赔偿款、保险金和政府补助金组成。
19年实施新的金融准则后新设应收款项融资科目,应收款项融资同比增长将近34亿元!公司解释主要是由于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应收银行承兑汇票增加所致。应收账款融资都为银行承兑汇票,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近44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中有42.51亿元用于为公司开具银行承兑汇票提供质押。
除此之外,公司已背书(用应收票据买货或支付应付账款)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33.63亿元、贴现票据5亿元。如果将公司的应收款项融资计算进来的话,公司面向下游的各种应收款项增加的速度确实很快,增速甚至超过公司营收的增速。
19年末公司可使用的货币资金为19亿元,如果公司按照19年的节奏经营,公司的财务还是有保障的(19年的净现金流为-5亿元),只是公司应该没有那么多应收票据进行背书和质押了。
通过上面分析,公司的现金流应该是很紧张的,货币资金不多,只能拿票据和账款进行背书和贴现。这反映的是19年末、20年初的情况。
所以打开巨潮资讯中公司的公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近几年,公司总是不断地超短期融资不断地到期兑付,周而复始。
虽然拥有大量的应收票据和账款,但公司的应付项目也十分巨大,使得公司的净营运资本常年保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尤其是18年。但这也体现了公司占用上下游资源能力强,运营效率比较高。
六、现金流状况
因为对上游的牵制,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一直保持一个正向发展。近两年下游对通威的占款开始增加,使得通威的上下游出现一场“拉力赛”。
其他光伏产业链上的企业也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同时持有金额很大的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用于周转资金。净营运资本较低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极端环境下也有一定的风险,要知道那占用上游的73亿元都已经花了,而19年公司的净利润才27亿元。
其实不管是通威,爱旭对上游的占款也很高。
总结下来,现在的通威,一面占用上游的钱来保持着经营性现金流的不断输入,一面还要将经营获得的现金流加上融资用来不断投资扩产。
现在市场对光伏行业的关注度很高,而通威也是大家公认的硅料和电池片的龙头,通威的股价近一个月也是一路飙升。这就是一个常见的资本游戏,水涨船高,信则有不信则无,而就是因为市场对通威的追捧,才让通威即使在有可能面临现金流危机的背景下继续扩产,继续融资做大。
光伏行业是一个好赛道,但并非不存在短板,不论是硅料、硅片、电池片还是组件都需要巨大的设备投入,现在的光伏龙头都是不断地融资、扩产来增加产能,保持自己的市场份额,而设备之间并不兼容,这就意味着每一次产品革新都要淘汰大量的旧产能,然后继续融资投入新产能。
现今的光伏龙头面临的另一个危机就是技术的革新,几乎每一次新技术革命都会淘汰几个头部企业。如果未来出现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对于通威和隆基这样的行业巨擎来说,能否及时调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