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气温逐渐升高,大气污染防治的注意力逐渐从PM2.5等颗粒物转向臭氧污染。臭氧污染是高温天气的“副产品”,也是蓝天下的“隐形杀手”。在夏季的蓝天保卫战中,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一污染呢?
较低浓度的臭氧具有很好的杀菌效果,而较高浓度的臭氧却成为了空气污染的元凶之一。秋冬季节,人们对空气污染的注意力多集中在PM2.5等颗粒物。但随着季节更替,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也有所变化,“隐形杀手”臭氧悄然登场。
从空气质量现状看,臭氧污染日益凸显。臭氧污染是高温天气的“副产品”。根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4月12日公布的数据,近三年,“2+26”城市的臭氧污染浓度最高值发生时间提前了,由盛夏时期提前至5月和6月。随着气温升高,生态环境部预报称,5月14日到16日,长三角中北部以轻度污染为主,首要污染物便是臭氧。
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但近地面的臭氧则是一种有害气体。臭氧污染很有“迷惑性”,因为它往往在风和日丽、天空晴朗时发生,让大家很难察觉。臭氧是强氧化物,其生成机理复杂,存在链式反应和循环催化生成的过程,故城市臭氧在生成的同时也在消耗。目前包括发达国家在内,臭氧污染也是尚未完全解决的大气污染问题。
臭氧污染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是隐形的“健康杀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新民分析指出,“2+26”城市臭氧污染年均浓度差异性减小,趋同性增强,臭氧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集中出现在下午两点至六点之间。
臭氧污染不是污染源直接排放产生的,主要由工业燃烧、汽车尾气、石油化工、汽车喷涂、印刷包装等油气挥发、油漆涂料使用等行业排放的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等前体物质通过光化学反应生成而来。因此,氮氧化物、VOCs减排不协调应是臭氧浓度升高的主因。
随着夏天的脚步越来越近,臭氧污染防治不可回避,打赢蓝天保卫战也进入新的阶段。而针对臭氧污染的这场战役,还应回归到“人努力”的阵营,在臭氧污染升高的源头问题解决上下功夫。
虽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大气环境得到一些改善。但是VOCs的排放量却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VOCs正是产生细颗粒物和臭氧的关键前体物。VOCs排放量的增加助长了臭氧污染的加剧。
与此同时,因为随着空气质量的整体好转,PM2.5浓度降低,空气透明性好了,辐射强、紫外线强,对生成臭氧再次起到了强烈的催化作用。
此外,治理臭氧污染,还要抓好机动车尾气治理。西安市环保局大气处蒋楠,由于机动车在拥堵或怠速时会造成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更多的污染物排放,是正常行驶状态下污染物排放的10余倍。
防治臭氧污染,要在重点区域探索制定VOCs总量减排,依据臭氧污染的空间分布格局,划定臭氧污染联防联控区,在自我减排的基础上,强化区域联动。从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等多类污染源综合施策,在改善PM2.5同时遏制臭氧的污染。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打赢蓝天保卫战。防治臭氧污染,要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从人们的日常出行到工业生产的环节实现绿色发展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