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伤筋动骨”换来“脱胎换骨”

   日期:2018-11-08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2437    评论:0    
       贺兰山横亘在宁夏平原的西部,被宁夏人民亲切的称为“父亲山”,贺兰山对于维护宁夏平原生态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长期的开挖开采,早已让贺兰山伤痕累累、疮痍满目,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2017年5月10日,石嘴山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破釜沉舟的勇气,全面打响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嘴山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筑牢生态屏障,誓让满眼疮痍的“灰色地带”重新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绿色发展新画卷。虽有阵痛,但带来的是长期的效益。

在这场保护“父亲山”的硬仗中,石嘴山市牵头的清理整治点,分布在贺兰山12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仅治理面积就达6.2万亩,最深的采煤坑达到120米,最长的沟有5公里,点多、线长、面广,恢复工程量巨大。

“做到整治不彻底,坚决不收兵,全力以赴打好贺兰山保卫战。”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时任石嘴山市委书记彭友东多次指出,“态度要坚决、行动要迅速、措施要精准、责任要压实”。短短20多个字,体现了石嘴山市誓还贺兰山青衣裹翠本色的决心。

迅速出台整治方案,成立领导小组,150余名机关干部脱岗上山,蹲点指挥,联合作战。

走进距大武口城区20公里大磴沟,一辆辆满载土方的大型装载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回穿梭,回填土方。“项目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总面积3061亩,种植榆树、刺槐等3.6万株。”贺兰山保护区清理整治指挥部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土石方工程已全部完成,苗木种植完成85%,配套水源工程全部完成,完成投资的85%。

地处贺兰山腹地的红果子沟矿区是被破坏最严重的整治点之一,仅一个煤矿就达4.5公里,治理面积6800亩。曾经,走进这条沟道里,随处可见开采深挖留下的痕迹,黑黝黝的巨型矿坑像一个个巨大的伤疤,令人触目惊心。

然而,经过两个多月的整治,矿区内已是逶迤起伏、绵延如带。

治理面积达5140亩的李家沟,采用阶梯形造坡逐步恢复;

驴子沟经过削坡降台、土地平整后层次分明;

南庆沟地表经过覆土、播种,现植被已经发芽、新植的树苗长出了绿叶;

汝箕沟无烟煤分公司上一、上二近千亩矿区经过整治和生态修复后出现了大片草地,与周边荒芜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绿色发展的全新理念,让这片曾经一度生态失衡的矿区“华丽转身”。

然而,石嘴山市保护“父亲山”的战役才刚刚打响。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嘴山段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打响以来,石嘴山市贺兰山自然保护区清理整治指挥部进驻保护区现场办公,一点一策制定治理方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先后召开28次指挥部办公会议,就工程治理、赔偿奖励、资金管理等具体事项,定标准、定方案、定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快速推进各阶段工作。

工作人员深入每一个整治点实地踏查,对出现的疑难问题现场决策、立时解决,在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问题中,抽丝剥茧、逐个突破。

为化解关停企业普遍存在的抵触情绪,石嘴山市牵头,与自治区8个厅局共同组成联合工作组,对所有煤矿企业采取逐个面谈、集中签约、集中约谈、集中告知等方式,强力推进贺兰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整治工作开展以来,石嘴山市累计投入人力5.8万人(次)、机械3.2万台(次),拆除建筑物(构筑物)32万平方米、机械设备2888台(套),转运土石方量3300万立方米,覆土5400亩,完成整治面积6万亩,播撒草种4000公斤。

历经近1年的努力,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石嘴山段第一批118个整治点,“绿盾行动”专项20个整治点,第三批保护区外围93家洗煤、储煤场,3处无主渣堆、6处跨保护区企业全部清理整治完成。

在这场攻坚战中,生态文明理念浸入每一个石嘴山人的血液里、骨子里。“以更大力气、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做好贺兰山环境保护工作,用3年时间恢复贺兰山生态,筑牢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石嘴山市的绿色目标。

智慧转型调结构,构筑良好生态环境

经济转型呼唤生态文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已成为石嘴山人的共识和行动。

“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大胆创新,先人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资源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效益型企业转型,摆脱对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走绿色、低碳、智能、循环发展之路。”石嘴山市市长李郁华表示,需要把污染治理与发展转型统筹结合起来,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人担心,调整结构,伤筋动骨,会不会影响经济增长?最终的统一认识是“我们要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负责,宁愿增长速度慢下来,也要坚决把高载能的比重降下来。”

根治污染,改善环境,关键在于治本。这也意味着,转型升级是唯一出路。

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石嘴山市先后出台了《石嘴山市实施“浴火重生”工作推进方案》《石嘴山市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施方案》《石嘴山市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政策》等50多个政策文件,通过打好限制、停建、关停等连环整治组合拳,持续准、快、硬发力,倒逼转产一批附加值低、质量效益不高的产业,淘汰一批环节污染的项目。对新建高耗能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对于没有能耗指标或置换腾退能耗的审批项目坚决予以纠正。

在产业选择上,石嘴山市有扬有弃,坚决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拒之门外,加速转型、淘汰现有低端落后产业,着力发展绿色、高精尖产业。

一批传统企业也通过创新和技改实现突围。位于石嘴山生态经济区的宁夏吉元冶金集团以前一直生产硅铁合金,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和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存举步维艰。从2012年开始,公司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综合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改造升级传统工艺、引进绿色项目,真正实现了废水、废气、废渣全部“吃干榨净”,企业发展实现了全面突破。“几年的转型改造,使我们这个运行了十几年的传统企业实现了脱胎换骨。”吉元集团总经理莫军红介绍说,如果没有投资12亿元建设从废气发电到废渣处理等节能环保循环系统做保障,是无法实现的。

近年来,石嘴山市围绕产业转型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26个,累计完成投资1016亿元,招商落地项目1400多个,到位资金1700多亿元。

以生态转型为突破、产业转型为重点、民生转型为根本,将产业转型升级、棚户区改造和产业功能区优化等有机结合,石嘴山市实现了由“黑色”向“绿色”的嬗变。

洗掉黑灰变绿城,让天更蓝 水更清

“以前是拍雾霾,现在是拍蓝天白云。”石嘴山摄影协会成员刘宵华谈起今昔对比,感慨连连。石嘴山市空气质量渐渐由差变好,人们看在眼里,感受在心头。

良好的空气质量是科学治理的结果。石嘴山市坚持科学治霾、精准治霾、铁腕治霾、协同治霾,开展了一系列攻坚战。

为保障防治效果,石嘴山市严肃督导督查,强化问责。出台《环保监管网格化实施方案》,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监督检查,对超标排污、偷排偷放、污染防治设备不正常运行的企业,立即查处。成立3个环境工作督导组,围绕阶段性重点工作在全市分片督导、不间断督查,发现问题拉出清单,及时交办、持续跟进。

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中,石嘴山市从控污、控煤、控尘等方面入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努力实现大气质量不断改善:

——壮士断腕,整治“散乱污”企业。10月10日,笔者来到惠农区红果子工业园区石嘴山市霄华工贸有限公司看到,该企业循环池、沉淀池已拆除,堆放的炉渣、原煤也已清理干净,裸露的土地也已经覆盖上防尘网,现场基本已按照“两断、三清”的要求取缔完毕。而在取缔整治该“散乱污”企业前,这家化工企业存在的问题真不少。

对于环境脏乱差、治理提升无望的企业,石嘴山市坚决关停取缔。今年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84家,实施停产整治企业212家,限期搬迁两家。

——精准施策,推进工业企业工程减排。“用煤不见煤、用矿不见矿、运料不见料”。在宁夏国宁活性炭有限公司闻不到煤焦油味,干净整洁、绿树成荫的环境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碳素企业以往烟尘漫天的“碳黑子”印象。2018年,石嘴山市继续对火电、钢铁、焦化、水泥、有色冶炼5个重点行业实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特别排放限值改造,对电石、铁合金、碳素、活性炭、火电、焦炭6个重点行业全面开展大气污染规范化治理。年内计划实施的264个大气治理项目,199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开工建设,36个大气治理项目已建成。

——疏堵结合,攻坚散煤治理。“我们以前用的散煤光冒烟、不耐烧,对呼吸道也不好。这种洁净煤烧的火挺旺,屋里也暖和多了。”石嘴山市惠农区中街街道办事处陶瓷社区居民张香梅说,每年冬天都要购买近两吨的散煤取暖,现在政府免费置换为洁净煤,既暖和又可以为“石嘴山蓝”做贡献。2017年,石嘴山市向6168户居民销售、置换洁净型煤8193.3吨,向876户低保户免费配送洁净型煤1013.8吨。取缔无照经营涉煤单位116户,取缔656个城市区燃煤大灶。建成全封闭洁净煤配送中心7个。

《石嘴山市“三治”工程实施方案(2017—2019年)》《石嘴山市大气污染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关于切实做好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指导性文件,描绘出石嘴山市大气污染防治的蓝图,一个个专项行动次第铺开,“硬骨头”被逐一“击破”。

天更蓝了。全市全力推进散煤清洁化替代,强力推进“电代煤”“气代煤”工程,绿色取暖;近3年累计淘汰燃煤锅炉635台,10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全面实施特别排放限值提标改造;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项目11个,有机化工、制药重点企业全面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两个油库、44辆汽油油罐车、118座加油站完成油气回收治理。

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相继实施。近年来,石嘴山市全面强化河长制,使河湖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2017年,黄河石嘴山出入境断面首次达到Ⅱ类优水质,沙湖断面消除劣V类水质;三(五)排入黄口主要超标污染物化学需氧量相比2016年下降38.7%;第五排水沟水质由2016年的劣V类提升至Ⅳ类,水质明显改善。”市环保局副局长马春梅说。

这是石嘴山市铁腕治水的见证。

“以前可不是这样的景象,这里是一片荒滩地。”宁夏沙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志强说,“这里有6000亩人工湿地,通过三级氧化的方式,让沙湖的湖水进入人工湿地,经潜流表流多种净化,再回流入湖,实现沙湖水内部循环,达到自净功能。”

不仅在沙湖,在黄河石嘴山段、星海湖、三(五)排水沟,石嘴山市同样加大水生态治理力度,投资约5亿元,实施了沙湖——星海湖水系连通工程、三(五)排入黄口人工湿地项目、星海湖中域生态修复与湖滨缓冲带建设项目、威镇湖人工湿地等工程项目。

为改善水质,石嘴山市大力建设人工湿地,在三排石嘴山段中游、下游分别实施了威镇湖人工湿地项目和三(五)排入黄口人工湿地建设项目。与此同时,该市坚持源头治理,削减污染总量。全市各工业园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并全部安装在线联网监控设施。在城镇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工程。

严格落实河长制,为全面加强湖泊湿地管理、推进水质明显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共立案查处涉水案件13件,挂牌督办7件。2018年以来,全市立案查处涉水案件5件。

“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坏”,这是石嘴山市坚守的底线。为此,成立了石嘴山市环境保护委员会,构建了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市上下把环保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近年来,石嘴山市先后实施湖泊湿地生态修复、采煤沉陷区治理、主干道路大整治大绿化、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12.5%,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湖泊湿地面积达415平方公里,昔日的煤城由黑变绿,由绿变美,环境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石嘴山美丽绽放。“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是对石嘴山市生态建设的极大肯定。

数字是最有力的说明,石嘴山市环境治理效果显著:今年1月~10月,全市优天数为209天,达标率为83.9%,同比增长9.8%”。黄河石嘴山段出入境均为Ⅱ类优水质。这些成绩凝聚着市委、市政府环境治理的决心和全市上下的艰辛努力。

随意扔垃圾的现象少了,人人爱护环境卫生的氛围浓了;烧香、烧纸等传统祭祀方式少了,低碳文明祭祀方式正在兴起;开私家车出行的人少了,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人越来越多了等,公众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植入绿色环保理念。

如今,生态文明之机前所未有,生态文明之势越发强劲,生态文明之路逐渐明晰。

迢迢生态文明路,壮哉美丽石嘴山梦。

本版图文均由石嘴山市环保局供稿

傍晚时分,暑热渐退,男女老幼三五为伴,相约到石嘴山北武当河边散步。天蓝水清,岸绿景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徜徉在栈桥之上,人们无不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和陶醉。

过去,提起石嘴山,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脏、乱、差、黑”,“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成为昔日石嘴山的真实写照。

石嘴山,俗称石嘴子,因贺兰山至此,山石突出似嘴而得名。这里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之一,被称为宁夏工业的摇篮,宁夏的第一吨煤、第一度电都出自这里,这里的涉煤产业比重一度高达90%。在累计生产煤炭5亿多吨、创造2000亿元工业产值之后,它也因煤而上过全国污染城市“黑榜”,大量煤炭开采在为国家和宁夏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黑榜”是警钟,更是开启自我反省的按键。

面对困境,这座城市主动求变,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负重起跳。要GDP更要绿水青山,筑牢宁夏生态屏障,以“伤筋动骨”的气魄实现全域“脱胎换骨”的转变,这是历史赋予石嘴山的时代责任。

环境执法人员检查企业环保工作开展情况。

 
 
标签: 污水治理

微信扫一扫
投稿联系:张先生 13844866317 新闻投稿咨询QQ: 35845245
邮箱:news#ne21.com(请将#换成@)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