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

公众参与已成常态 保护滇池深入人心

   日期:2018-12-03     来源:中国环境报    浏览:4524    评论:0    
“广泛动员全民参与,营造滇池保护治理良好社会氛围”是《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七大任务之一。2018年是开展滇池保护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的开局之年,2018年11月,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云南滇池保护治理基金会结合云南省昆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对开展“关爱山川河流”和保护高原湖泊志愿服务暨公益宣传活动的要求,围绕“春城志愿行 滇池明珠清”主题,开展了“我是滇池小卫士”主题儿童绘画作品展览及绘画活动、滇池湿地风筝节、“我是执法监督员”岗位体验等丰富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活动吸引了数千市民积极参与,为宣传滇池保护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是滇池小卫士”主题儿童绘画活动
200余幅保护滇池主题绘画作品获市民点赞

2018年11月3日,“春城志愿行 滇池明珠清”2018年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活动在捞鱼河湿地公园正式启动,“我是滇池小卫士”主题儿童绘画作品展及绘画活动、公益环保跑、保护滇池知识有奖问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举行,呼吁普通市民关爱滇池、保护滇池。

在“我是滇池小卫士”主题儿童绘画作品展览现场,200余幅保护滇池主题儿童绘画作品集中亮相,一幅幅色彩明艳、独具匠心的画作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精湛的绘画水平引得人们啧啧称赞。

“这些画作画得真是太好了,真想不到,它们都是出自一群孩子之手。”市民李先生赞叹,自己带着儿子来捞鱼河湿地公园游玩,这些保护滇池主题绘画作品让人眼前一亮,画作中传递着孩子们对保护滇池的理解和认识,很有意义。“我为这些绘画作品点赞。”李先生一边欣赏着这些画作,一边竖起了大拇指。

“我觉得这类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这让孩子们在发挥自己的特长时将保护滇池的观念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比起传统的方式更能让孩子记住。”市民肖女士说,保护滇池主题儿童绘画作品展览对孩子来说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对参展的孩子会起到鼓励作用,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心,同时也为另一些未参展的孩子树立了榜样,让大家都树立起“保护滇池,从小做起”的观念和责任心。

“经过1个多月征集筛选工作,我们从500多幅绘画作品中,精选出200余幅保护滇池主题绘画作品进行展出。”主办方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览展出的这些作品都是出自昆明全市6到14岁学生之手,画作种类非常丰富,包括国画、水墨画、版画、素描等等。“每一幅画都凝聚了作者不少心血。其中一些画作独特的构思、细腻的笔触令人耳目一新。”

而在捞鱼河湿地公园内临近滇池的一片天然沙滩上,2018年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我是滇池小卫士”主题儿童绘画活动拉开序幕,50余名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拿起画笔支起画架,将宜人的滇池美景尽收画中。在孩子们作画过程中,十几只红嘴鸥也来凑热闹,在孩子们面前的滇池上空翩翩起舞。过了大约1个多小时的时间,就有不少孩子们已经完成了画作,海鸥、滇池、蓝天、白云、柳树等都被呈现在孩子们的画作中,妙趣横生。

活动寓教于乐,为普通市民参与滇池保护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让人们在欣赏保护滇池主题绘画作品的同时,感受滇池之美,享受滇池治理成果,加深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的认识,营造出全民参与滇池保护的良好氛围。

滇池湿地风筝节活动
百余名市民滇池湖畔放飞风筝,呼吁保护滇池

2018年11月11日,2018年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滇池湿地风筝节”活动在风景宜人的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举行,百余名市民将一只只写满滇池寄语的五彩风筝放飞蓝天,寄托对滇池美好愿景的同时,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护滇池,共护碧水蓝天。

活动现场,近20名专业人员现场进行串龙、盘鹰等传统风筝及大型风筝的放飞表演。30米长的埃及艳后、红色的大章鱼、奔腾的白马、纯手工制作的长龙风筝等大型风筝惊艳亮相,在空中飞舞翩跹,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美丽,引得很多游客驻足围观,惊叹连连,更有不少游客激动地拿出手机和相机与这些难得一见的风筝合影留念。除了炫酷的大型风筝表演,活动主办方还邀请专业老师为在场的市民上了一场生动的风筝科普课,并为在场的观众传授风筝制作及放飞技巧。

在亲子家庭DIY风筝彩绘环节中,有近百名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他们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现场绘制五彩斑斓的风筝,并在风筝上写下自己对滇池的美好祝福。“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滇池,滇池连着你我他。”今年12岁的张何佳钰和妈妈一起,完成一个大蝴蝶风筝绘制,并在风筝上写下了这样的寄语。她说,妈妈已经带着她参加了很多场保护滇池的活动,自己希望成为保护滇池的一名小小志愿者,为保护滇池做出一份努力。

杨千稚和刘千竣今年9岁,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在选风筝的环节中,兄弟俩默契地选到了同一款金鱼风筝,在完成了上色之后他们也表达了对母亲湖的祝福:“希望滇池越来越清,越变越好。保护滇池,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

最后,是放飞风筝环节,亲子家庭在沙滩上把自己绘制好的风筝一起放飞,让承载着人们对滇池美好愿景的风筝在空中尽情翱翔。家长和孩子们奔跑在滇池边的沙滩上,沐浴在温暖和煦的阳光下,开心洋溢在脸上,整个沙滩犹如一个欢乐的海洋。

“这个活动很有意义,不仅让大人和孩子了解了很多风筝的知识,长了见识,还让人们在绘制、放飞风筝的同时,加深了对保护滇池理念的认识。”市民刁女士说,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从小做起,热心公益,保护滇池。

“我是执法监督员”岗位体验活动
16名市民志愿者亲身体验滇池渔政执法工作

2018年11月17日,在2018年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我是执法监督员”岗位体验活动中,16名来自各行各业的市民志愿者亲身体验滇池渔政执法工作,在了解渔政执法人员日常工作的同时,加深了对滇池治理工作的认识,自觉投身到滇池保护治理的行动中去。

首先,市民志愿者们走进此次活动的第一站——数字渔政监控指挥中心。当看到电子地图上由高清监控摄像头拍摄到的滇池清晰的画面时,市民们兴奋不已,并纷纷拿出相机拍照。“滇池上的船只,还有船上的人都能看清楚,太不可思议了。”一名市民志愿者激动地说。“高新监控,及时调动;雷厉风行,齐夸共颂”,69岁的郭庆荣在参观之后当即赋诗一首,赞扬了渔政执法的智慧性与数字化。

在参观中,市民志愿者们向在场的渔政执法人员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一旦监控到有违法偷捕滇池渔业资源的行为,执法人员多久能赶到现场?”“晚上天黑的时候,这些监控摄像头能否监控到滇池上的动态?”……针对这些问题,渔政处的相关负责人一一进行了解答。

随后,16名市民志愿者们来到了龙王庙渔政检查站,认识和了解滇池水域常见的违禁渔具。30多米长的地笼、简易轮胎筏子和皮筏、专门捕捞大鱼的丝网、船头发动机……现场,从滇池收缴上来的各类常见违禁渔具,一一展示在市民志愿者面前。

认识了滇池常见的违禁渔具后,市民志愿者们与渔政执法人员一起,乘坐快艇体验渔政执法。当快艇行驶至滇池晖湾水域时,遇到几名执法人员正在取缔滇池里的违禁渔具。“这些偷捕人员是怎么安插这些违禁渔具的?”“执法人员是如何发现这些违禁渔具的?”“收缴上来的违禁渔具怎么处置?”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市民志愿者纷纷发问。

“偷捕人员一般会在晚上偷偷在滇池里下网,他们对滇池水域很熟悉,自己的网下到哪里,就算不做任何标记,他们也能找得到。”渔政执法人员介绍,每天都有执法人员驾驶快艇在滇池湖面上巡查。巡查中,会把栓有绳子的铁锚抛进水中,一旦湖中被放置了渔网,便会被锚勾住。发现有违禁渔具藏在水中,一般通过人工的方式,将违禁渔具一点点从水里拖出来。

此次参加“我是执法监督员”岗位体验活动的16名市民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69岁,最小的21岁。活动结束,市民志愿者们纷纷表示,渔政执法工作非常不易,滇池水质的改善离不开千千万万滇池管理人员的辛苦付出。

“活动中,看到了违禁渔具的取缔过程,每年滇池渔政执法人员不知道要重复多少这样的工作,真的是非常不容易。”市民志愿者王敏表示,保护滇池需要全民参与,作为普通市民,更应积极投入到滇池的保护治理工作中去,为保护昆明人共同的母亲湖贡献一份力量。

“我们近距离观察了违禁渔具的构成,很多大鱼小鱼进去后,根本就出不来了,真是长了不少见识。”21岁的小郭是此次参加活动的市民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说:“通过这次活动,我才知道这些违禁渔具对滇池渔业资源的破坏性这么大。接下来,我一定要多向周围人宣传,监督身边危害滇池水环境的违法行为。”

“投放鱼苗灭蓝藻,水清鱼肥见成效,日夜巡航守护神,全民参与护滇池。”今年69岁的市民志愿者郭庆荣在参加活动之后,当场又写了这样一首打油诗。他说,虽然自己的年纪大了,但一直积极参与保护滇池的各类公益活动,也会经常向身边的朋友宣传保护滇池的理念。“滇池水质能变成今天这样,实属不易,但滇池治理仍任重而道远,希望更多的普通市民能够积极参与到滇池的保护中来,为滇池早日重现高原明珠风采贡献力量。”

“通过体验对渔政执法工作的,我感觉现在滇池管理工作正朝科技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对滇池保护治理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民志愿者周明说,未来,应将更多高科技手段应用到滇池保护治理工作中,助力母亲湖早日变清。

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
市民扶老携幼放流30万尾鱼苗

2018年11月23日,“2018年放鱼滇池暨滇池土著鱼类放流生态保护行动”在七彩云南·古滇名城滇海古渡大码头启动。从2010年第一届“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启动以来,“放鱼滇池”已经成为市民参与保护治理滇池的重要和直接渠道。截至2017年,通过活动放流的鱼苗数量达到了120万尾,参与市民人数超过5万人(次)。

今年的“放鱼滇池”活动中,除了以往活动放流的鲢鱼、鳙鱼外,首次让市民“尝鲜”体验放流滇池金线鲃、云南光唇鱼两种滇池土著鱼。活动现场,市民们向滇池放流10万尾滇池金线鲃、10万尾云南光唇鱼,以及10万尾鲢、鳙鱼。

“第一次见这种充氧气的袋子装鱼,一袋怕是有百十条小鱼的。”一大早,自发前来参加放鱼活动的市民陆续赶到滇海古渡大码头。第一次尝试放流土著鱼,大家都对放在充氧塑料袋里的鱼苗充满好奇。

“我从第一年开始,就一直在关注活动,之前很遗憾一次都没来参加过。”63岁的李志先今年退休了,前几天在春城晚报上看到放鱼的消息,就时刻关注着。活动的时间和地点公布后,老李一心想着今年一定要来参加,为此还专门查了公交换乘方法。为了参加活动,老李倒了3趟公交车才来到现场,尽管路上折腾了2个多小时,但是一下车,老李还是一路小跑着冲到了码头。连续放了几桶鱼之后,老李感叹道:“这几年放的鱼应该吃了不少蓝藻,滇池的水是一年比一年好了。”

每年“放鱼滇池”活动也总少不了孩子们的身影。市民何先生一大早就把儿子从睡梦中唤醒。“本来孩子今天生病请假在家的,看着他精神好点了,就带他出来参加活动了。”到了滇池湖畔,4岁的小家伙显得特别兴奋。在放了两袋土著鱼之后,又拉着爸爸的手冲到了鲢、鳙鱼苗的发放点,领取了满满一桶鱼苗。“已经放了8桶了。”看着孩子跑得满头大汗,何先生说,希望以后能多带孩子参加这类活动,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滇池保护出一份力。

据介绍,增殖放流在恢复滇池水生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结构,改善滇池沿岸居民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下一步,滇池渔业行政执法部门还将继续进行增殖放流。按计划,未来一个月内,将共计向滇池投放130吨鲢、鳙鱼苗。

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活动
已举办7届,并形成常态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多年来,滇池的污染受到了全省、全国乃至海外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了早日恢复高原明珠的风采,各级政府对滇池治理的力度一直在不断加大,通过持续多年的艰苦努力,到“十二五”末,滇池湖体水质消除了黑臭异味,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35条入湖河道水质明显提升,综合污染指数明显下降。滇池流域水环境、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状况显著改善,2016年滇池全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2017年滇池全湖水质类别继续为Ⅴ类,水质企稳向好。

但是,湖泊治理特有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决定了滇池治理任重道远,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仅靠政府是远远不不够的,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程度对滇池治理保护的成效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拓宽全民参与滇池保护治理的渠道和方式,引导、营造保护滇池、人人有责的良好社会氛围,经昆明市人民政府批准,从2012年开始,每年将一个月定为全市的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初衷是希望在日常开展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宣传普及滇池保护知识,通报滇池治理措施及成效,促进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了解、支持并自觉遵守滇池及河道保护行为规范。通过贴近群众、深入基层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滇池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将治理与保护滇池渗透到市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全社会自觉监督、保护滇池的共同行动。

宣传月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每年持续开展。宣传月的永恒主题是:滇池清,昆明兴。在这个永恒主题的前提下,每年根据当年的宣传重点,都会有一个年度主题。首届2012年的年度主题是“河道清 滇池清”,2013年的主题是“全民参与 实现滇池变清梦想” ,2014年的主题是“我为滇池发声,我为滇池出力” ……

在宣传月中,市级层面的宣传月主题活动由昆明市滇池管理局牵头组织开展,主要包括滇池保护治理系列文艺巡演、“放鱼滇池”生态保护行动、岗位体验等活动;滇池流域各区以及市级工、青、妇、环保、水务、教育、农业、林业、科技、旅游、工信等各相关部门都联动起来,结合本辖区、本部门实际,集中策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全民参与性强,有互动、有深度、有现场的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活动。

多年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以滇池保护治理宣传月为契机,搭建形式多样的公众参与平台,积极探索滇池保护志愿活动,提升滇池保护治理的社会公众参与度,动员全民关心、爱护、保护滇池。至今,滇池保护治理月活动已连续举办7年,成为昆明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宣传的主阵地,活动累计发动数万市民积极投入到滇池保护治理的行动中。
 
标签: 滇池 环保

微信扫一扫
投稿联系:张先生 13844866317 新闻投稿咨询QQ: 35845245
邮箱:news#ne21.com(请将#换成@)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