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世纪新能源网、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中德签订5个大单背后的冷思考:新能源还能继续“市场换技术”吗?

   2017-06-12 第一电动网华山论剑4580
核心提示:英国“脱欧”了,造福千秋万代的《巴黎协定》特朗普说不玩就不玩了,默克尔懂了:我们互相完全依赖对方的时代已经结束。明确了国际形势的默克尔除了转身示好法国,也与中方释放友好信号。

上周,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见证下,四家中国企业与戴姆勒、大众、博世等企业共签订了五项合作协议。对于此次中德会晤,德媒纷纷给予积极评价,《新德意志报》发表文章说,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大搞贸易保护主义之际,德国和中国成为自由贸易先行者,两国总理都强调了双边贸易和全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
 
同时,两国总理在出席“中德论坛——共塑创新”发表演讲时指出,将深入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对接,为两国合作打造新动能。这也明确了中德双方在未来汽车产业的合作方向。
 
目前中德双方都已将环境和气候保护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推广新能源已迫在眉睫。根据中国早前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无一不强调对新能源车企的重视与培育。包括此次江淮大众以发展电动车领域为名,成功绕开外资车企在华合作的政策限制,中方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扶植与决心由此可见一斑。
 
作为世界第一汽车强国的德国,其在2016年也提出了一项新规定,即到2030年时,所有新登记的汽车都要达到零排放标准,因此戴姆勒、大众、宝马等公司也都在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车战略。
 
除了双方在政策层面的统一,切实的利益也是促使双方企业达成合作的根基。汽车+创新技术,德国有充分的理由成为中国的首选目标,两国在创新领域互补性高,合作领域非常广泛,合作潜力巨大。
 
抱上德国“大腿”就能玩转新能源?
 
无论是政治推动的“父母之命”,还是利益驱使的“两厢情愿”,如今中德双方的合作已成既定事实。那么中德此番敲定的合作项目,到底前景如何?是将合作务实还是流于形式?
 
对中国车企而言,纷纷积极参与同德方的合作,这与德国汽车的品牌溢价带来的效益不无关联。有券商分析人士指出,与大众的合资,会极大地提升江淮的技术水平、品牌认可度及品牌溢价能力,有效促进本部新能源业务发展。
 
而这一点,也在大众江淮正式签订协议之初得以印证。5月23日,大众和江淮合资获批的消息刚一传出,江淮汽车的股价一度“飘红”逼近涨停。仅23日一天,江淮汽车股价上涨幅度达到2.33%。随后的24日,江淮汽车股价继续上涨1.59%,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间对未来合资前景的看好,也从侧面反映除了大众汽车在国内的极高号召力。
 
德系汽车品牌在华深得人心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稳固的品牌认同带来的品牌溢价空间无疑是江淮、北汽、蔚来、百度所看重的。同时,四家中国企业通过与德方合作,对其自身新能源产品品质的提升也带来了更多可能。
 
不过,广泛播种后,看似喜迎机遇的四家中国企业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就目前来看中德双方的合作更多的还处在战略层面,将来双方合作如何“落地”,是否真能开花结果,还存在未知。其中,北汽、蔚来、百度三家企业与德方的合作目前仅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基础。
 
以北汽为例,从北汽新能源方面公布的信息来看,戴姆勒拟以战略性投资的方式对北汽增资入股。然而具体投入情况还不得而知,不排除象征性收购少部分股权的可能。而德国汽车“大佬”们使用信用背书的“套路”的可能性也将一直存在。
 
少了“VW”前脸的江淮大众能否卖座?
 
与其他3家企业相比,江淮大众的合作算是有了切实的资金铺垫与较为明晰的项目规划。根据双方签订的《合资合同》,江淮大众项目总投资为50.61亿元,其中建设投资29.5亿元,流动资金21.1亿元。项目资本金为20亿元,占总投资的39.52%。
 
合作双方将共同成立一家股比各占50%的合资企业,合营期限有效期为25年。合资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的技术和商业优势展开全面合作,推出纯电动汽车产品。该协议还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研发与生产、互联技术、大数据服务、二手车服务平台服务及所有相关业务活动。
 
对于在传统汽车领域已经处于劣势的江淮来说,急需新能源车型开拓市场。与大众合作,对江淮提升品牌,填补自身技术短板、提振销量存在潜在帮助,对于亟待拓宽新能源领域的大众来说,江淮的产能优势,对推动其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也有裨益。对国内消费者来说,如果能够以较为低廉的价格购进大众合资品牌的电动汽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然而问题来了,价格真的会低吗?一边是一贯定位相对高端的德系汽车,一边是“平民化”调性的江淮,其产品定价或许难以制衡。定价过高,消费者不一定买账,这已有先前的腾势作为先例。定价过低,则势必在技术层面打折扣,这也失去了与大众合作的大部分意义。
 
据了解,未来江淮大众汽车公司的电动汽车将不会使用大众“VW”车标。关于这一点,国内消费者会不会买账?毕竟,此举是为了做好品牌区分,因为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和江淮自身,都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有自己的布局,需要加以区分。
 
而且,虽然目前大众已有电动车e-UP、e-Golf、奥迪R8 e-tron,以及高尔夫GTE等混合动力汽车布局,但其销量却不尽人意。根据EV Sales Blog公布的新能源销量数据显示,大众品牌前4个月销量并不出色,9577辆的成绩勉强让其刚刚进入前十行列。
 
因此此次与江淮的合作,对大众而言无论是技术、生产还是营销层面,也是一次经验积累的过程,待其电动技术发展醇熟,国内消费者想购买“VW”的高品质电动车也不再是难事,不过到了那时,这一切恐怕已经和江淮没了关联。
 
笔者认为,在充斥诸多变数的新能源行业背景下,中德车企们匆匆“联姻”,对德国汽车企业而言“试水”的可能性更大,先探清新能源市场的深浅,边打边看积累经验,为之后推出自身品牌车型,抢占中国新能源领域埋下伏笔。
 
对中国企业来说,如果想单纯以市场为代价换取技术,就目前来看或许胜算不大,一方面德企自身在新能源领域的产品不算乐观,另一方面全力以赴帮助中国企业开拓新能源技术,显然对未来德企在华的自身发展是存在不利影响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