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起云南昆明,东连广西、广东,跨越近1500公里,在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工程、国家特高压多端直流示范工程——昆柳龙直流输电工程的沿线上,上万名施工人员目前正热火朝天地进行架线、安装、调试等工作。
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以特高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南方电网公司加快进行。
特高压实现自主技术攻关
在特高压工程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里,换流阀串联运行等系列关键试验正在紧张地进行中。这里是昆柳龙直流输电工程建设中的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作为特高压直流技术的攻坚力量,短短几年时间,南网科研院科研工作者连续攻克特高电压、特大电流下的绝缘特性、电磁环境、设备研制、试验技术等世界级难题。
“昆柳龙直流技术攻关进入新阶段,我们一定要通过工程建设,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南网高级技术专家李岩表示。按照今年8月30日前投产的工期计划,昆柳龙直流输电工程攻坚已进入决战状态。与昆柳龙直流输电工程一同进入攻坚“战时状态”的,还有云贵互联通道工程。对于南网来说,加快推进这两项重大工程建设,既是落实国家西电东送战略、进一步优化配置清洁能源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科技创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举措。
据悉,南网在建两个西电东送直流工程和两个抽水蓄能电源工程总投资额超过488亿元,将直接拉动国内变压器、电抗器、通信光纤等物资设备制造业增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与就业。
人工智能加快融入电网
在人工智能领域,南网结合电网行业特点,不断丰富场景应用。
3月29日,南网全网统调最高负荷1.39亿千瓦,全网统调发售电量27.38亿千瓦时。此前一天,“南网调度驾驶舱AI负荷预测模板”就成功“预言”了这些数据。
“这套预测模板在3月中旬开始试运行,让调度员摆脱传统人工计算费时费力的困扰,逐步成为公司提前预测负荷、调整电网运行方式、保障电力供应的有力‘武器’。”南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调CDAI创新工作室主任梁寿愚表示,通过每月跟踪全国、全网及各省区负荷电量变化情况,开展气象、经济、行业用电、重点监测行业开工率影响分析,“把这些数据输入进去,就可以自动算出第二天的负荷和电量。”
AI技术应用到负荷预测上,仅是智能技术融入南网生产领域的一个例子。按照“智能装备、智慧运行”推广应用思路,“十四五”期间,南网将重点推广图像智能识别、无人机自动巡检、电缆隧道机器人巡检、光纤振动在线监测等成熟技术,试点推进北斗高精度定位、无人机集群作业、两栖机器人巡检作业等新技术应用。
将投入251亿元建充电设施
“新基建将成为催生南网新一轮发展的新动能。”作为中央企业,南网主动将数字化、智能化融入生产营销、产业协作等方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的转型发展中谋求新路径。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正是其中之一。汽车充电不仅是一个物理充电桩,更具有智能电网、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基因和功能。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南网累计投资31.8亿元,建成充电桩3.16万个,累计充电电量4.5亿度。显然,这仍是一片待开拓的蓝海。
另据悉,该公司近期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及桂、滇、黔重点城市布局集中式充电站。据南网电动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相关人士透露,该公司计划在未来4年投资251亿元建充电设施,将建成大规模集中充电站150座、充电桩38万个。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