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世纪新能源网、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充电桩万亿背后的「光与暗」

   2020-07-27 科技说说86770
核心提示:新基建,是今年最常被提及的热词之一。据了解,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包含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
新基建,是今年最常被提及的热词之一。

据了解,新基建主要发力于科技端,包含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从发展层面看,新基建有着重要意义——能够壮大新增长点,并形成发展新动能。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技说说 ID:kejishuoshuo)

而在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浪潮中,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的补能基础设施,重要性自不待言。今年3月,充电桩建设更是被列入“新基建”的七大重点领域之一。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显示,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6420万辆。根据车桩比1:1的建设目标,未来十年,我国充电桩建设存在6300万的缺口,预计将形成1.02万亿元的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而近期随着不少巨头纷纷进军充电桩领域,一场“围猎”未来的行动全面打响。那么,在这场角逐“钱景”的大战中,充电桩真能铺就黄金大道吗?

飞驰的充电桩,亟待拨开迷雾

我们看到,为了让充电桩“飞驰”起来,各地已先后出台多个利好政策。比如,上海提出将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北京发布的“2022新基建”方案提到,到2022年新建不少于5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并建设100个左右换电站。江苏更为积极,要在今年投资约3.7亿元加快充电设施建设,预计年内率先实现充电桩乡镇全覆盖。

事实上,充电桩之前的飞驰速度已足够让人惊叹。截至2015年底,国内公共类充电设施保有量仅5.7万台。这一数字在2019年底已达到121.9万台,增长21倍。在充电桩高速建设的同时,全国车桩比水平也在持续优化,已由2015年的7.84:1提升至2020年1月的3.1:1。

但充电桩在飞驰的同时,也遭遇众多发展迷雾。

一方面,充电桩的缺口仍然巨大,数量严重不足。此前十三五期间发布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指出,要新增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台,其中公共充电桩50万台,私人充电桩430万台,以满足全国5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这意味着,到2020年底车桩比基本要达到1:1。

但就目前来看,这一目标很难在年内实现。而且随着电动汽车销量的暴增,充电桩数量较少的矛盾会日益凸显。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曾预测,到2030年中国电动汽车销售会突破1500万辆,保有量会突破8000万辆,届时纯电动车辆或达到6480万辆。假设按照车桩比1:1的数据估算,2021年到2030年需要新建充电桩6300万台。如果按照此前的发展速度,显然很难新建如此多的充电桩。

另一方面,充电桩存在盈利困难的现实问题。特来电品牌总经理赵健曾透露,2017年中国大概有300多家充电桩企业。但到了2019年,50%的企业已经或倒闭或退出这一行业,还有30%的企业在盈亏平衡的基准线上挣扎。

这主要是因为充电桩现有的盈利模式非常单一,基本依赖于充电服务费。但在目前较低的利用率下,企业高昂的投资想获得回报遥遥无期。商业模式重、回报周期长的行业特性,让很多中小企业都难以支撑。

因此,拨开发展道路上的迷雾,对充电桩行业来说迫在眉睫。

巨头围猎下,光与暗并存

虽然充电桩在发展途中遇到迷雾,但这个价值万亿的赛道依然吸引众多巨头频频入局。

尤其是在今年3月充电桩被纳入新基建的范围后,巨头们的热情显然高涨了许多。目前,入局充电桩行业的几大势力,包括国资企业、老牌私营企业、车企、科技巨头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巨头并非能在充电桩行业占尽优势,而是有着“光与暗”并存的现象。它们既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一定弊端。

首先,国资企业是充电桩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中,国资企业的代表国家电网有着鲜明优势——资本雄厚、实力强劲。国家电网建设的充电桩数量较多,去年6月市占率达到21.3%。同时,国家电网更担负让充电桩行业走在正轨的重任。不过国家电网的弊端也较为明显,不能任意地融入互联网思维、技术等,调整航向较难。

其次,以特来电、星星充电为代表的老牌私营企业市占率较高,增速也较快。但它们的存在是基于“先入局者”的优势,已对后来的私营企业形成阻碍。如何平衡老牌私营企业的扩张、新入局者的生存,成为一个难题。

再次,电动汽车车企正在通过自建充电桩,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特斯拉、比亚迪、北汽新能源等,都在积极布局自家的充电桩体系。但车企自建充电桩的目的并非盈利,更多是为车主提供配套的售后服务,以此彰显负责态度。

这就决定着车企的自建充电桩数量不会太多,占有率也不会太高。比如2019年,比亚迪在充电桩市场的占有率仅为0.2%。即使是最喜欢自建充电桩的特斯拉,2109年在充电桩市场的占有率也不过0.4%。初衷、理念的桎梏,决定着车企自建充电桩的规模即使在未来也不会加速扩大。

最后,科技巨头华为、阿里等都在瞄准充电桩行业。比如在今年4月,华为面向新能源领域推出HUAWEI HiCharger直流快充模块,解决运营成本高、设备生命周期短的痛点。阿里则主要是以投资这一形式,在充电桩行业搅动风云。今年3月底,蚂蚁金服旗下全资子公司投资充电桩运营商“简单充”,成为简单充第二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科技巨头并非“亲自下场”,它们或是通过生产模块的方式成为供应商,或是通过投资以占据行业席位。这意味着,科技巨头在充电桩行业的直接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

可见,即使有众多巨头在充电桩行业围猎,但依然是“光与暗”并存。想一蹴而就地将充电桩行业推至全新维度,并不简单。

未来并非坦途,统一标准定成败

在巨头的围猎下,充电桩行业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发展趋势看,充电桩数量变多、商业模式迭进、互联网元素融入等,都是必然。不过,这并非就意味着充电桩行业的未来就一片坦途。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目前众多巨头为了抢占市场、争夺地盘,都是各自为战。最直观的表现是,巨头之间并没有“共享”、“开放”的理念,只是埋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使劲折腾。

很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处于竞争态势的巨头们彼此之间的数据难以共通。甚至不同巨头、不同APP之间的充电、付款等互联互通功能,依然无法实现。截至目前,仍然没有一家公司能整合全部充电桩的相关数据。这意味着,充电桩之间缺乏统一标准,难以满足消费需求。

看来,一条金色大道并非那么容易就能铺就。

统一标准难以制定,不仅让车主难以便利地畅享充电体验,更在加重充电桩巨头的资金投入、提升着时间成本。因此,能否制定统一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充电桩行业的发展速度,乃至未来成败。

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一个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标准统一的平台才能真正搭建起来。由此,“全国一张网”的充电桩生态体系才有望全面落地。在这张“网”下,充电桩行业才可能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并让产业链上的各个节点都为之受益。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