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联合对外发布酝酿多时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下称《准入条件》),明确了多晶硅项目的规模、能耗等关键性指标。消息传来,引起业界热议和高度关注。一方面,有业内人士指出,《准入条件》的出台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打开了多晶硅项目上马的口子;另一方面,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准入条件》所列标准过高,将中小企业摒弃于多晶硅行业之外。 《准入条件》对多晶硅行业发展影响几何?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争议新政
此次发布的《准入条件》与去年初的征求意见稿基本一致。“虽然大致相同,还是有些小的改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对记者表示,《准入条件》规定太阳能级多晶硅还原电耗到2011年底前小于60千瓦时/千克,对这一更严格还原电耗的规定给出了一年的宽限期,使企业有时间来完成技术改造。
在孟宪淦看来,出台《准入条件》有其必要性,任何产业都应该有一定的准入标准,否则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
他的观点获得一些业内专家与优势企业的认同。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胜茂表示,出台此政策有助于淘汰众多落后产能,提高我国多晶硅光伏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英利能源(北京)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洪建对本报记者表示,一个行业如果没有标准,极易造成市场和行业的混乱局面,只有出台标准才能让行业有“规矩”可遵守,这对于整个行业及其产品质量控制都有好处。
然而,《准入条件》并未引起业界的一致认可。一家小型多晶硅生产企业负责人就表示,已经接到整改的通知,因为没有更多的钱投入,只能转产。他直言,《准入条件》更多代表了龙头企业的意愿,并未充分考虑中小企业诉求。
产业整合在所难免
不管业界对此次下发《准入条件》的争议如何激烈,产业整合风暴已是山雨欲来。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国内目前的多晶硅厂商80%都是小企业,普遍在几百吨规模,这些企业在规模上、能耗上普遍达不到要求,2011年底将是这些中小企业被淘汰的“大限”。
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多晶硅行业目前集中度太低,众多小企业盲目追求利润,造成了排放超标、能耗高,产生的效益远远比不上给环境所带来的损害,因此并不值得政策支持。
有消息称,目前中小企业的多晶硅成本在50美元/公斤,而江苏中能、江西赛维这样的大企业的成本已接近20美元/公斤,大企业的价格优势尤其明显。由此可知,即便不出台《准入条件》,国内的大多数中小企业也将因没有价格优势而最终倒闭。
“强者更强、弱者出局。”姜谦对多晶硅未来的行业格局做出如此判断。他认为,《准入条件》会让我国最终形成10家左右的多晶硅生产商,“而今年年底就会有四五十家小企业被淘汰。”
投资过热或将被抑
据了解,近年来,中国多晶硅行业存在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无序上马的现象。国内多晶硅生产发展势头很猛,但真正懂技术能够达产的企业很少,很多企业在投入时,缺乏对市场的判断分析。不少企业声称自己产能很大,但厂房建立数年,却总是不达产。
华泰金融分析报告指出,《准入条件》规定在政府投资项目核准新目录出台前,新建多晶硅项目原则上不再批准,并规定了敏感区域项目的处置办法,此举在于抑制国内多晶硅投资过热问题。
据分析,多晶硅行业投资巨大,通常1000吨生产规模投资约在7亿元至8亿元,3000吨的建设规模、30%的最低资本金等条例规定,势必将一些“雷声大雨点小”,打着新能源概念,在资本市场圈钱的企业拦在了门外。
瑞银证券分析师李博表示,多晶硅项目在此次文件下发前,暂停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发文,实际上是把暂停的口子打开了,使本身想上而且能够满足其要求的项目,可以正大光明地上马了,所以对于多晶硅投资而言是一种更规范、更有效的管理。
在李博看来,《准入条件》下发后,对多晶硅项目的投资将不同于以前一拥而上的情况,而会严格按照《准入条件》的各项标准来决定是否准许其上马,因此对其投资审批的方式将会更加规范。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