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十四五”推动石化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推动用能设施电气化改造,合理引导燃料“以气代煤”,适度增加富氢原料比重。鼓励石化化工企业因地制宜、合理有序开发利用“绿氢”,推进炼化、煤化工与“绿电”、“绿氢”等产业耦合示范。”自国家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石化产业作为高碳排放的产业,积极投入到减碳减排的任务中。众多石化企业也开始谋求战略转型,力争在能源革命中取得重大胜利。
国家发改委此前表示,有三分之一央企正在布局氢能。石化企业中,美锦能源近两年布局氢能“动作不断”,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园区、开发燃料电池汽车、新建1万套/年的燃料电池生产基地等。此外,“三桶油”于近期也都正式完成氢能布局。
作为行业代表性企业,“三桶油”在氢能产业链上的布局各有侧重。中国石化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在全国建设1000座加氢站,争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2019年9月,中国石化资本公司与上海重塑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2021年1月7日,中国石化邀请协鑫集团、天合光能、隆基集团、中环电子等四家新能源企业,共同召开新能源产业发展视频对话会。中国石化将与4家企业围绕新能源产业链合作,方向之一:充分发挥中国石化在氢能产业链上的优势,合作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制氢、运氢、加氢设施,全力降低成本,实现协同发展。2021年12月9日,中国石化雄安新能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1亿元,该公司主要负责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加氢站运营、氢气储运、氢气管道建设运营、氢能科技研发等,远期还将规划修建氢气管道、探索布局液氢产业。另外,新能源公司还将服务新区氢能产业发展,协助新区搭建氢能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引入新能源、新材料、新经济等高端高新产业和科研院所,打造雄安新区氢能示范应用场景,构建新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多能互补的能源体系,助力新区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2021年12月29日,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在深圳举行揭牌仪式。中石油深圳新能源研究院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注册的全资子公司。该研究院先期聚焦风能、光能、地热能、氢能、储能储热等五大领域,重点攻关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促进研究成果的商业化和规模化,支撑中国石油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22年4月13日,中国海油正式成立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下称“新能源分公司”),公司主要业务为开展海陆风光发电、加大CCUS科技攻关、探索培育氢能等。中国海油党组书记、董事长汪东进表示,新能源分公司要进一步突出海洋优势,注重融合协同,加快发展海上世纪新能源网,择优发展陆上风光,因地制宜发展氢能业务,加强CCUS技术研发,探索发展多能互补综合能源供应系统,努力实现中国海油“十四五”末新能源新产业收入占比达到10%的目标。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双碳”目标要求、新能源崛起,石油炼制行业面临更多的挑战。一方面,我国柴油需求已达峰,汽油及成品油总需求即将达峰,化工产品市场具有较大潜力,炼油产品结构调整迫在眉睫,生产实践中大力实施“油转化”“油产化”“油转特”等生产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双碳目标”要求炼油生产采用更洁净、更绿色的技术路线。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氢能的作用不可低估。十四五”期间,我国仍将有多个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预计2025年我国炼油能力达9.8亿吨,乙烯总产能突破5000万吨,成为世界第一大炼油和乙烯生产国。当前,石油和化学工业全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加氢工艺于20世纪50年代逐步工业化,包括各类的加氢精制、加氢处理及加氢裂化工艺,在重油加工、油品质量升级、炼油向化工转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幅度提高了生产过程原子经济性。利用加氢工艺实现石油炼化企业的“减碳”目标,正成为各大石化企业的首选解决方案。一方面,石化企业市场覆盖面广泛,在原有业务上实现转型并不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借助于原有的炼化工艺,开发利用“绿氢”工艺降低碳排放,实现真正的能源“可再生”。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