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有废弃资源,央国企推动“渔光互补”项目落地
在政策指引下,央国企相关项目布局频繁,三峡能源、华能、大唐发电等旗下均有“渔光互补”项目,从公开信息查询,国家能源集团、中石油等近一年有已有多个项目并网。去年7月,中石油首个水面光伏项目——大庆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示范工程并网发电,该项目利用两个水面建设用地40万平方米、装机规模18.73兆瓦,年均发电2750万千瓦时。截至11月,该项目累计发电量达1050万千瓦时。
紧接着,中石油最大的水面光伏发电项目——冀东油田分布式自发自用光伏发电项目于12月并网发电,该项目利用高尚堡油区闲置平台废弃水池,并在水面光伏发电项目基础上研究论证“渔光互补”方案,力争实现该项目“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清洁发电新模式。
国家能源集团单体最大的水上光伏发电项目——国能聊城202兆瓦水库光伏项目首批也于去年年底并网发电。该项目是国内第二大水上漂浮式光伏电站,利用4475亩自有水库闲置水面建成投产。截至2023年1月31日,首批并网的70兆瓦累计发电量达331万千瓦时。
今年3月,安徽阜阳市南部风光储基地(古城)650兆瓦光伏项目一期全容量并网,该项目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综合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最大的漂浮式光伏电站项目。总建设规模65万千瓦(一期建设规模25万千瓦),占地面积约一万三千亩。项目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并形成“渔光互补”模式,预计项目建成后年平均发电量可达7.1亿千万时。项目由三峡集团投资,中国能建安徽院、中国能建建筑集团联合总承包建设。
提供政策支持,山东省引领探索海上光伏技术
除利用以上水面资源外,行业也将关注点移到海上光伏项目上,近两年沿海省份包括山东、江苏、浙江、辽宁、广东都有海上光伏项目规划,将推动海上光伏项目规模化发展。不可忽视,海上项目建设也同样存在政策风险。
在技术方面,目前水上光伏分为桩基固定式和漂浮式。前者适宜安装在水深5米以内,没有地质灾害,水位变化小的区域,如滩涂、潮间带;后者近几年在光伏以及世纪新能源网中都备受关注,适用于水深大于5米、无台风的中远海水域。
我国首个规模化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国华HG14海上光伏1000MW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于4月在山东济南召开,该项目场区水深1-4米,场址中心离岸距离8公里,装机容量100万千瓦,是首批海上光伏项目中第一个具备可研评审条件的项目。该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面启动,为探索海上光伏规模化发展拉开序幕。
目前深海项目多处在实验示范阶段,如去年10月,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场20兆瓦深远海漂浮式光伏500千瓦实证项目成功发电,成为全球首个投用的深远海风光同场漂浮式光伏实证项目,为未来海上光伏实现规模化、商业化、标准化探索技术路线。另外,今年4月,中集来福士研发的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发电平台完成下水拖航,也成功论证了半潜式海上漂浮式光伏的可行性。
大规模水上光伏应用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更多项目在技术及成本上的探索,水面光伏将迈向成熟。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