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货量有望跨过GW级
目前,钠电池产业链已有企业超150家。高工产研认为,近半钠离子电池企业即将量产,今年钠电池产业将跨过“GW级出货”这一门槛,达到3GWh至5GWh的规模,而去年出货量仅0.2GWh左右。高工产研预计,2023年至2025年,钠离子电池企业有效产能有望分别达到19GWh、25GWh、60GWh;出货量方面,2025年将跃升至20GWh左右,2030年达到200GWh以上
4月24日,主题为“钠电破晓后浪可期”的2023高工钠电产业峰会在苏州召开。高工咨询董事长张小飞在开幕致辞中表示:“破晓之后,就是大放光明;后浪可期,就是巨浪将至。”在其看来,钠电池已迎来产业化的拐点时刻,未来市场空间巨大。
据高工产业研究院(下称“高工产研”)在峰会上发布的数据,近半钠离子电池企业即将量产,今年钠电池产业将实现GW级出货。这进一步支撑了产业界对即将迎来“破晓”时刻的判断。
对于“破晓”后的增长前景,中科海钠、易事特、多氟多、海四达等公司高管一致判断,预计钠电池在三五年内可以形成上百GWh的出货规模。高工产研给出的长期预测是,到2030年钠电池将达到200GWh的出货量级。
钠电池产业化渐行渐近
2021年,宁德时代的一场钠电池发布会唤醒了国内的钠电池产业。在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下,其后国内有超90家企业涌入钠电池产业链,至今产业链内已有超150家公司。
高工产研统计,在钠电池企业中,由锂电企业延伸而来的数量超过40家。此外,还有新势力企业25家以上,跨界企业10家以上,以及铅酸电池企业5家以上。
2023年,随着宁德时代宣布第一代钠离子电池落地奇瑞车型,国内钠电池产业迎来了初长成的时刻。高工产研认为,近半钠离子电池企业即将量产,有超35家钠离子电池企业已进入中试阶段,另有50家以上处于实验室阶段。初长成的另一方面是,今年钠电池产业将跨过“GW级出货”这一门槛,达到3GWh至5GWh的规模,而去年出货量仅0.2GWh左右。
产业化渐行渐近,企业界备战情况如何?
中科海钠总经理李树军在峰会上表示,2023年中科海钠的定位是初步产业化。中科海钠计划将去年1GWh产线投产的安徽阜阳产线扩产至3GWh至5GWh,并实现百MWh级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推广应用。明年,中科海钠将与战略客户合作把产能扩展到10GWh以上。
产业化突围后,产能增速将如何扩张?高工产研给出的预期颇为可观:2023年至2025年,钠离子电池企业有效产能有望分别达到19GWh、25GWh、60GWh。出货量方面,2025年将跃升至20GWh左右,2030年达到200GWh以上。
扩大应用让成本优势尽快落地
迎来产业化拐点的钠电池同样面临不少考验。经历了今年一季度的锂价大跌,不少参会者关心的一大问题是:钠电池的成本是否还具有竞争力?
对此,李树军认为,按照目前最主流的、也是产业化进度最快的层状氧化物路线测算,钠电池成本可以做到每瓦时(Wh)为0.35元至0.4元,其实现条件是产业要有几十GWh的规模,并且能量密度能做到与铁锂相当。
多氟多新能源总经理许飞、亿纬锂能中央研究院副院长赵瑞瑞都认为,每瓦时0.3元的成本在产业较为成熟后是有可能实现的。据公开资料,每瓦时0.3元的价格相比目前的锂电池价格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且还有一定的安全垫。
“先卖出去,把量做起来。”易事特董事长何佳表示,当务之急是尽可能推广产业应用,把钠电池的理论成本优势转化为实际。
国投招商投资总监杨子群分析称,当前限制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在于供给端,而非需求端,今年行业面临的挑战在于钠离子电池全产业链贯通的规模化生产供应。国投招商刚刚于上月宣布完成对钠创新能源的投资,将把已投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资源注入钠创新能源,加快钠创新能源的钠离子电池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
对于钠电池产业化的切入路径,高工产研认为,会先从二轮车领域开始应用,之后是储能和四轮车。在二轮车领域,高工产研预计,到2025年钠电池能够迅速拿下15%市场份额,并在2030年占据超一半的市场。储能方面,预计短期内钠电池应用占比较小,但到2030年将占据10%的市场,出货量超100GWh。在A0级及以下低续航车型上,到2025年钠电池渗透率约为2%,到2030年渗透率将达25%以上,届时出货量将在50GWh以上。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