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世纪新能源网、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新型储能崛起!紧抓机遇这些地方在行动

   2023-07-12 中国小康网7860
核心提示:努力打造2000亿级储能产业集群

布局储能产业,“头部玩家”上海深圳动作连连,二线城市也争先恐后,多地发布储能产业支持政策。此外,部分“有矿”的三线城市也想凭资源禀赋分一杯羹。

  在“双碳”背景下,新型储能产业迎来“风口”。

  当前,诸多城市正在竞逐储能新赛道。3月,《广东省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省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

  布局储能产业,“头部玩家”上海深圳动作连连,二线城市也争先恐后,常州、长沙、佛山、东莞、合肥等多地发布储能产业支持政策。此外,部分“有矿”的三线城市也想凭资源禀赋分一杯羹。

  重庆市铜梁区已经正式提出要打造中国西部新型储能产业新高地;江苏省常州市早先便布局储能技术研究院,并引进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及配套企业,现如今已经形成了发电、储能、输送和应用——也就是“发储送用”的产业闭环,在国内首屈一指;四川省宜宾市近些年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加快成势,基本形成了 “1+N”动力电池产业生态圈,迈向“动力电池之都”,下一步将大力发展储能产业,聚焦引进系统集成等项目,带动“光伏+储能”全产业链发展,促进动力电池和储能产业齐头并进;先进储能材料产业集群是当前长沙市着力打造的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2023年的目标是要打造成为国际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在最近赛迪顾问发布的“2022新型储能十大城市/园区研究报告”中,荣登“2022年新型储能十大城市”榜首,而宁乡高新区则入选“2022年新型储能十大园区”……

  从行业赛道和发展阶段来看,目前储能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内预测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蛋糕足够大。这意味着一二三线城市都有机会,谁能抓住风口,谁就能一飞冲天。

  当前全国众多城市聚焦新能源产业,必然造成城市与城市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出现激烈的竞争态势。借他山之石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城市间竞逐新能源赛道如何发挥优势、需要弥补哪些短板是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

竞逐储能赛道迎万亿风口

  经历近30年的电池产业积淀,广东省惠州市已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品类最齐全的产业集聚地。这里聚集起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德赛电池等一批龙头企业,逐渐形成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面对万亿级“风口”,惠州市正在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产业能级,新能源电池产业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惠州市吸引了一批外资电池制造企业投资落户。当时,许多知名品牌电池,如金霸王、东芝、GP等均由惠州国企德赛和国外公司合资企业生产。

  2000年以来,惠州市引育了TCL、德赛等一大批智能终端龙头企业。如今,惠州市已集聚超110家规上企业,包括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德赛电池、赣锋锂业等行业龙头电池制造企业。同时,还有一批上下游配套龙头企业。

  当前,惠州市新能源电池产业已挺进全国第一方阵,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善、品类最齐全的集聚地,是国内重要的产业基地。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惠州市消费类电池产量13.5亿只;已建、在建、拟建的动力和储能电池项目产能合计超过60GW,全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产值866.7亿元。

  “未来20年,能源电子产业将会是增长最快、发展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有10万亿级市场规模。”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金成表示,能源电子产业将迎来大发展,也将带动人们生活方式、用能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3月17日,在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亿纬锂能三十、三十一工厂正式投产。这个总投资超31亿元的项目,将主要生产乘用车方形铁锂电池、方形三元电池等动力电池,预计年产值超96亿元。截至目前,亿纬锂能有编号的工厂超过了40座。其锂原电池全球领先且连续7年稳居国内第一、消费类电池持续引领业界、动力储能电池位列全球前列。

  产能扩张的背后,是业绩的飞速增长。2022年,亿纬锂能营业总收入363.05亿元,同比增长114.82%。亿纬锂能今年计划完成700亿元,明年有望成为千亿级新能源电池企业。

  惠州市不仅培育出德赛电池、亿纬锂能等本土龙头企业,还引进了比亚迪、欣旺达等国内行业前十的企业。其中,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有德赛电池、亿纬锂能、比亚迪电池、欣旺达,还有微电新能源、赛能电池、超聚电池、惠德瑞锂电等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近年来,行业人士感受到惠州市新能源产业链的日益完善:“能在本地采购到大多数的原材料,省下了不少时间、金钱成本。”

  不久前,惠州35家新能源产业链企业成立了惠州新能源产业联盟。在龙头企业带动下,企业将进一步加强供需对接和创新合作,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惠州新能源产业预计今年产值将超千亿元。

  作为产业链上游企业,惠州市宙邦化工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锂电池化学品、铝电容化学品、半导体化学品和溶剂化学品。“动力和储能类产品前景十分广阔。”宙邦化工总工程师王帮应表示,看好行业发展空间,惠州宙邦化工前三期项目已投产,正在建设第四期项目。

  “未来的储能技术将会更加注重研发高效、低成本、安全可靠,实现可持续发展。”行业人士认为,以惠州现有国家级、省级园区为依托,谋划建设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新型储能产业园。

  打造新型储能产业,惠州市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独特的区位优势。惠州不仅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更有约1.13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相当于广州、深圳、东莞三市之和。此外,惠州土地开发强度接近10%,而周边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相对饱和。二是专业的园区支撑。惠州聚力打造“3+7”工业园区,坚持把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集中投向工业园区,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保障工业项目。同时,还有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两大专业化工园区,有利于发展新材料和电池回收等产业。

  当前,惠州市正在积极抢抓机遇,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加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发挥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有序发展多元化储能产业,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多个城市发力新型储能产业

  近期,在惠州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座谈会上,四川宜宾、江苏常州这两座城市,被众多新能源企业业内人士多次提及。

  宜宾市一直被世人所熟知的是五粮液。然而,这座城市的产业结构悄然发生着惊人的变化,向世界递出一张崭新的名片——“动力电池之都”。2022年,宜宾产销动力电池72GWh,占全国约15%,带动全市动力电池产业实现工业产值889亿元。

  然而,在2016年前,宜宾还是一个以“一白一黑”为支柱产业的城市,“白”是指以五粮液为龙头的白酒,“黑”则是煤炭及煤化工。在转型道路上,宜宾积极抢抓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等历史机遇。

  2017年,宜宾引进锂宝新材料、光原锂电项目,迈出发展动力电池产业的第一步。2019年,宜宾以“敲破门”的精神引进了行业巨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在龙头企业的牵引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先后前来投资建厂,覆盖锂盐、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动力电池全产业链。

  此后,宜宾市出台一系列方案,提出构建形成以锂电池为核心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在动力电池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宜宾已入驻院士(专家)工作站7个,在宜宾办学高校达12所,是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

  宜宾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李翔表示,近几年宜宾持续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围绕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累计引进上下游配套项目90个,基本形成了以三江新区为核心、以相邻工业园区为支撑的“1+N”动力电池产业生态圈,正全力打造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李翔介绍,宜宾将从以下4个方面突出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全力打造全球一流动力电池产业集群。

  一是锚定发展目标,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宜宾规划建设动力电池产能达305GWh,全产业链总投资2000多亿元,预期产值超5000亿元,过去3年实现了产业高速增长,规上工业产值从2020年的18亿元发展到2022年的889亿元。宜宾坚定2025年3000亿元、2027年5000亿元目标不动摇,将全力推进签约项目建设和投产,力争3年内培育产值1000亿元级企业1户、100亿级企业10家以上,确保如期实现发展目标。

  二是依托链主企业,持续完善全产业链生态。四川时代和时代吉利已建成产能150GWh,2022年产销动力电池72GWh、占全国15%,宁德时代项目全部建成产能将达295GWh,成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单体产业基地项目。宜宾将加大产业招引力度,充分发挥产业链完整的优势,持续引进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储能电池等新型电池和硅碳负极材料、固态电解液等新型材料项目,进一步扩展、完善动力电池产业链生态。

  三是提升服务能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从科技研发、基金引领、产融支持、人才支撑、供应链助力等维度,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产业基金群、产融平台、人力资源平台、供应链平台”五大平台,为产业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撑,推动产业向3.0阶段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四是推进应用试点,做好绿色低碳融合发展示范。加快推进全国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重卡)特色应用城市和“电动宜宾”建设,2022年推广新能源汽车7412辆、新建充电桩5507个、中心城区环卫车和重点景区服务车电动化率100%,建成运营重卡换电站9座、推广电动重卡437辆,电动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如果说宜宾是以“龙头”企业带动,那么常州则是谋长远、强基础、建链补链。

  今年,常州市新春“第一会”主题是:推进建设新能源之都。这是一场横跨10年的产业布局。2011年,常州开始谋划新能源汽车产业。一步步稳扎稳打,常州依托宁德时代、中创新航等一批动力电池“链主”项目带动,吸引配套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链逐步壮大。

  为了抢占发展机遇,布局储能产业,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动作不断,常州、长沙、佛山、合肥等多地先后发布政策。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一个高附加值的环节。常州市早在10多年前,就布局储能技术研究院,引进动力电池生产及配套企业。如今,常州新能源产业强势增长,产值超5000亿元,形成“发储送用”生态闭环。

  常州与中创新航结缘于2015年,中创新航(原名中航锂电)当时还处于初创起步阶段,常州国资一次性投入了28亿元引进了中创新航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

  3年后中创新航陷入困境,常州市顶着压力“出手相助”,帮助中创新航完成了子母公司身份转换,并将其总部引入常州。之后,中创新航进行一系列改革,实现了蝶变,出货量排名一跃成为行业第三,并于2022年成功在港交所实现IPO,成为港股动力电池第一股。

  如今的常州,南有理想,北有比亚迪,动力电池全国出货量第一,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高达97%,形成“发电、储能、输送、应用”四端的生态闭环。2022年,常州新能源整车产量超过34万辆。

打造新型储能西部产业高地

  4月15日,海辰储能“新制造”发布暨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重庆铜梁举行。这标志着铜梁储能产业建设驶入“快车道”,开启了“火车头”引领发展、“上下游”集群发展、“前后端”协同发展。

  在此次活动中,海辰储能还进行了海辰储能战略客户签约、银团签约、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示范区合作共建签约、储能产业发展重大项目签约等4轮战略合作签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助力重庆储能产业延链补链、成势见效,切实推动铜梁“百G储能、千亿产值”的新型储能产业园建设。

  同时,有河北兴恒、四川金汇能、福建科达3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铜梁区,将进一步为铜梁区新型储能产业提供核心配套,有力推动重庆储能产业集群化发展。

  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海辰储能等行业龙头企业为纽带和支撑,加快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着力招大引强、补链强链,致力在成渝地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互补合作,共同打造完整的锂电正、负极材料生产体系和新能源新材料配套产业集群,切实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应用场景和科研平台落地见效。

  当年签约,当年建设,次年投产。如果用速度来画坐标轴,海辰储能在铜梁区的落地生根,是一个狠抓工业、大抓工业的样板。

  海辰储能西南智能制造中心及研发中心项目于2022年5月签约落户铜梁,总投资130亿元,用地面积1200亩,建设56GWh新一代储能锂电池和22GWh储能模组的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是落户重庆的首个电化学储能整装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11月开工建设,2023年4月项目一期一阶段所有建设单体主体结构施工完成。

  “铜梁区在项目进行的全阶段给予了企业最大的支持。”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介绍,投产之后,企业将不负重托,研发出更智能、更高端的产品回馈市场,让好产品打上“铜梁造”标签。

  “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支持海辰储能项目建设,加快打造‘百G储能、千亿产值’的单体企业。”日前,《推动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发布,方案中明确提出,该区域是成渝地区除双核外区位优势最明显、承载能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的区域,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铜梁区,近年来受到众多企业青睐。

  “努力打造2000亿级储能产业集群。”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全力建设重庆市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示范区,助力打造中国西部新型储能产业高地,加快建设重庆西向发展桥头堡,努力争当成渝中部崛起排头兵。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电力受端省份,电力供应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加之用电呈现峰谷差异大的特征,新型储能需求巨大。近年来,重庆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围绕电源侧、电网侧、用户侧等探索打造一批新型储能应用场景,力促新型储能在各领域加快应用,在助力消纳新能源、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同时,还有力助推绿色低碳转型、牵引储能产业发展。

  近年来,以应用场景为引领,以需求牵引供给,重庆力促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加快引育新型储能企业。以铜梁区为例,2022年以来,铜梁区全力推动海辰储能项目建设,努力打造2000亿级储能产业集群,新一代储能锂电产线预计11月实现投产运营。

  两江新区是重庆新型储能产业聚集的重要区域。目前,两江新区已引进赣锋锂电、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太蓝固态电池、国家氢能质检中心等一批标志性项目,成为全市储能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当地还加快补齐产业链条,推动国家电网电池储能技术实验室共享(重庆)实验室正式运行,可为川渝两地企业动力电池性能检测与技术开发服务。

  围绕新型储能“新赛道”,重庆多地正持续发力,以规划为引领,推动产业成长壮大。今年初,两江新区推出支持新型储能发展专项政策,从多方面对新型储能发展给予支持,如新引进的重点新型储能产业项目最高支持额度可达3000万元。

  在上述政策中,两江新区还提出,配置储能的用户企业在有序用电中可“免于实施或靠后实施”,提高新型储能功能性收益。为丰富储能应用场景,两江新区支持社会主体在新区具备条件的产业园区、数据中心、交通枢纽场站、公路服务区等区域建设储能相关设施,鼓励国有企业先行先试。

  “我们将着力打造储能产业创新引领区、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应用区,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供给新业态。”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标签: 储能 产业 创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