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世纪新能源网、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六年连亏3.5亿,这只“跨界光伏”股靠什么拿下160亿硅片订单?

   2023-09-25 华夏能源网16160
核心提示:光伏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何以数千万的资本撑起数十亿的光伏梦想?

一家亏损多年的企业,跨界光伏仅一年,就斩获百亿大订单。

笔者获悉,9月5日,华民股份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鸿新新能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新新能源”)与正泰新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正泰新能”)签署了单晶硅片购销合同。根据合同,正泰新能拟在未来三年时间向鸿新新能源采购合计约15GW的单晶硅片,预计合同总金额63亿元。

这是近一个月内,华民股份斩获的第三个大订单,合计规模超百亿,下单客户都是响当当的知名企业——正泰新能、一道新能、华晟新能源等。这对一家跨界光伏不足一年的新秀企业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然而,华民股份却收获了来自深交所的一纸关注函,要求其对过去三年订单履约能力进行自查和说明。

“现在行业进入了大光伏时代,很多行业以外的企业也进来。但是进来以后能不能做好?我认为挑战比较大,因为市场面临高强度竞争的时候,新进入者整个综合能力还没构建起来,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劣势。”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在今年上半年的行业论坛上曾警示跨界光伏面临的问题。

在当前光伏行业格局已基本定形的大环境下,已有多家跨界企业知难而退,就布局光伏踩下了“急刹车”。与之相比,市场表现突出的华民股份,能否独辟蹊径,成功蹚出一条新路?

华民股份的“前世今生”

近十年来,华民股份的发展并不顺利,伴随着主业的每况愈下,公司债台高筑,两度易主,转型之路也遭遇挫折。

华民股份前身为湖南红宇耐磨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红宇新材”),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专注于从事新材料研发和技术应用的企业。2012年8月上市,目前总市值50.14亿元。

上市以来,受经济下行、传统的耐磨材料业务下滑影响,红宇新材业绩一年不如一年:2011年还盈利5800万元,到2017年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5000万元。在经营压力下,自2016年开始,红宇新材创始人朱红玉及其子朱明楚不得不靠股权质押来借钱求生。到2018年,其股权质押率已接近100%。

2019年,因股价深度调整、质押率接近100%,股权质押面临爆仓危机,朱红玉家族被迫以出让股权方式退出上市公司。湖南建湘晖鸿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简称“建湘晖鸿”)入主,占有公司总股本26.17%成为控股股东,建湘晖鸿实控人卢建之随之成为实控人、董事长。2020年7月,红宇新材正式更名为华民股份。

然而,公司更名仅三个月,卢建之就因涉嫌职务犯罪被长沙市监察委员会立案调查、留置。一年后,卢建之后因涉嫌受贿罪被逮捕。

卢建之被带走后,华民股份改选熊猛担任董事长。2021年8月,卢建之曾经的合伙伙伴欧阳少红以6000万元拿下华民股份控制权,并担任华民股份董事长。经过股权转让,欧阳少红持有建湘晖鸿100%股权。

面对主业不振局面,卢建之时期华民股份一度瞄准5G浪潮,计划打造公司智慧城市+新材料的双主业。为此,2020年华民股份以231.47万元完成了对湖南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66%股权的收购。

但智慧城市新业务一直未能实现盈利。2020年、2021年智慧城市研究院分别亏损33.17万元和80.21万元。

接连易主、转型受挫,到2022年底华民股份已经连续六年扣非净利润亏损,合计亏损额3.45亿元。

欧阳少红接手华民股份后,抛弃了智慧城市路线,开始谋划新业务。2022年8月,华民股份宣布以5600万元收购鸿新新能源80%的股份,正式跨界光伏。

跨界光伏成“分水岭”

就是这样一家连续多年业绩不振的企业,跨界光伏后却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一般,订单拿到手软。

鸿新新能源成立于2022年1月,主要做光伏产业链上游单晶硅棒及单晶硅片材料环节。华民股份宣布收购时,其位于云南大理州祥云县的“年产10GW高效N型单晶硅棒、硅片项目”仍在建设中,公司尚未开展实际经营。

华民股份完成收购后,即加速推进云南大理祥云项目建设。一期3.5G硅棒、硅片项目于2023年初投产。二期建设产能约11.5GW,预计今年内实现投产。

令人意外的是,这样一个在业内并无口碑积累的跨界公司,项目尚未正式投产,居然已经收获两笔亿元级别的客户订单。

2022年12月29日,华民股份公告,鸿新新能源分别与安徽华晟新材料和浙江鹏展新能源达成采购协议。根据采购协议,华晟新材料计划2023年向鸿新新能源采购单晶硅棒1512吨,合同金额预计超过2亿元;鹏展新能源计划2023年向鸿新新能源采购单晶硅片5000万片,合同金额预计也将超过2亿元。

进入2023年,华民股份订单越拿越多,订单金额也越来越大。

8月16日,华民股份宣布旗下子公司鸿晖新能源(安徽)有限公司与华晟新能源签署了一份15GW异质结单晶硅片订单,预计合同总金额55亿元;

8月22日,华民股份宣布,鸿新新能源与一道新能签署13.6亿片单晶硅片订单,预计合同总金额44亿元。

加上9月5日与正泰新能签署的63亿元硅片订单,不到一个月,华民股份拿到手的订单金额就高达162亿元。今年已公开披露的单晶硅片订单达到六份,合计超过170亿元。

对此,最先公开质疑的是深交所。8月22日,华民股份宣布与鹏展新能源的订单终止后,深交所向其发送了一封关注函,要求华民股份结合硅棒硅片的主要型号规格、现有产能、产能利用率、在建产能、预计投产时间等信息对相关履约能力进行说明,并要求“对近三年公布的销售协议是否存在无后续进展或进展未达预期以及进展与协议约定不符等情况进行自查和说明。”

华民股份的回复是,鸿新新能源现有产能为4GW硅棒、4GW硅片,目前硅棒产能利用率为90%以上,切片产能利用率为80%以上;在建产能有16GW硅棒及10GW硅片,“预计在2023年12月底点火投产”;而斩获异质结专用电池单晶硅片的鸿晖新能源“目前尚未投产”,在建的10GW异质结电池专用单晶硅片,“预计在2023年11月底点火投产。”

关于订单后续进展,华民股份表示,某客户N型产线量产时间延至九月份;另外,棒杰新能源产线正在调试中;除此之外,公司其他已披露的销售协议不存在无后续进展、进展未达预期或者履行进展与协议约定不符的情况。

关于鹏展新能源订单取消的原因,华民股份也作出了解释:“双方就供货价格未达成一致导致合同未履行。”

华民跨界存两大隐忧

华民股份的光伏之路之所以被质疑,与其此前的经营业绩不佳有关。实力暂难以匹配目标,是华民股份跨界光伏不被看好的第一大原因。

根据华民股份1月披露的信息,云南大理项目、鸿新新能源项目以及金刚线晶硅切片机采购项目等几项投入,加起来高达4.63亿元。

年内华民股份还新增了两个光伏项目:一个是在安徽宣城投资10亿元,建设年产10GW异质结电池专用单晶硅片项目;另一个是继续在祥云县建设年产10GW高效N型单晶硅棒、硅片项目二期及新增10GW硅棒4GW硅片项目,项目总投资额约40亿元。

但财报显示,到2023年6月底,华民股份的账上资金只有7228万元(期末现金余额)。光伏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何以数千万的资本撑起数十亿的光伏梦想,的确令人怀疑。

除了资金实力弱外,华民股份在光伏领域的技术基础薄弱,也是外界对其跨界光伏不看好的另一大原因。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鸿晖公司年产10GW异质结专用单晶硅片项目,是由华晟新能源为其提供设计、建设、调试、投产等全阶段技术授权与服务。这意味着华民股份跨界光伏,并未掌握关键技术,在与大厂的合作中处于从属地位。

从市场角度来看,在当前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不具备竞争优势。笔者注意到,2022年华民股份的光伏产品毛利率只有8.08%,还不到TCL中环、隆基绿能硅片毛利率的一半。

今年上半年,光伏产品为华民股份带来了3.56亿元的收入,光伏业务占比超八成。华民股份的营业收入也同比暴增4倍多,达到4.34亿元,但公司归母净利润仍是亏损1.14亿元,同比下滑530倍(53061.1%)。

对此,华民股份的解释是,2023年上半年光伏行业市场行情发生大幅波动,硅料、硅片价格持续走低,子公司鸿新新能源6月末计提存货跌价损失1.03亿,导致公司亏损较大。

在跨界之前,华民股份主业虽不景气,但亏损毕竟有限。跨界光伏后营收暴增,却是以巨亏为代价的。面对资金压力,华民股份现在的实控人欧阳少红也走上了“股权质押”的老路。8月16日华民股份披露,建湘晖鸿合计持有公司股份8825.9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质押率为100%。

现实的世界里没有神话,乌鸡很难迅速变身“金凤凰”。即使手握百亿大单,也要实实在在赚钱才行。毕竟决定企业能否走得长远的,是持续盈利能力。在行业产能过剩、硅片价格下行趋势下,一无资金优势、二无技术底蕴的华民股份,转型能否成功依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