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和锂电价格进入了下行通道,这对储能行业构成利好。不过,国内储能产能过剩已经显现,攒局式发展的企业难以走远。”深圳市远信储能技术有限公司(简称“远信储能”)创始人、董事长王堉说,坚持产品主义,以精细化制造思维做储能,将为储能企业赢得更大市场空间与机会,促进储能行业健康发展。
新型储能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绿色能源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结合点。经过多年的市场化发展,深圳电化学储能产业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今年1-5月,深圳电化学储能产值1180亿元,同比增长24.7%。深圳地区动力电池企业装机量近80GWh,约占全国的27%,深圳在电化学储能产业已处于全国领先的位置。
远信储能正是具有优势的深圳储能产业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远信储能旗下产品涵盖大型锂电池储能系统、工商业锂电池储能系统、户用储能产品、标准化PACK及模块化储能产品。团队独立主导设计和参与施工项目达100多个,整体参与项目规模超过7GWh;公司2022年全年出货量排名全国第八,全球第十三位。
先行探路 迎接风口到来
“远信董事长王堉曾在新能源企业负责光伏、世纪新能源网、光热发电项目与储能项目的开发与建设。当时西北五省的世纪新能源网光伏弃用率居高不下,基于对行业发展的细致研判和思考,王总嗅到了储能市场机遇的味道。于是,我们就有了创业的念头。” 远信储能联合创始人、总经理张佳婧说,王堉针对当地市场的现状和产业基础,向相关部门提出了政策试点建议并被采纳。
凭借敏锐的嗅觉,远信预判到了储能发展之“势”,在风口来临之前谋篇布局。正是弃光弃风的项目盘活利用产生的示范价值,将远信带上了储能行业的牌桌,由远信试点的新疆项目也成为当年全国单体最大的光伏配储项目。经过几年的团队建设与高质量交付经历,如今,远信储能步入了稳健增长的良性循环。据介绍,公司去年完成交付32个项目,今年截至11月份,公司实现交付项目数量达到约50个,多元化市场布局,诸多客户和合作伙伴的持续下单,为远信储能业务的稳健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双碳”目标提出之初,资本市场并未对储能行业给予太多关注。到了2021年和2022年,储能市场快速趋热。“看到储能的热度上升,不乏企业投入高占比的企业研发费用,高薪招揽光鲜靓丽的技术团队,凭借人脉资源拿下过亿的储能项目并不鲜见,而且这样的特征和表现也相对容易满足套用科创企业上市的标准。”王堉说,在经历过近两年的无序繁荣后,储能赛道被重新审视,前端资本市场的收紧,使得依赖融资驱动-IPO退出这一经营模式的企业骑虎难下。
统计显示,过去一年新成立的储能相关企业超过3万家,现有储能相关企业超过4万家,大量企业涌入储能赛道,产品同质化和行业内卷情况加剧。王堉指出,前几年依靠攒局式发展开始大量融资的一些储能企业,如今面临的很大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压力。
“远信从成立之初就定下了不能亏钱的经营要求,从2019年到现在,远信每年均保持现金流和利润为正,这在行业内并不多见。”他表示,快也是慢,慢其实也是快,坚守制造业的基本逻辑与底线思维,能让远信储能走得更远更踏实。
实际上,储能行业涉及到电化学、电力电子、工程结构等多方面技术耦合,并不是简单的拼装产品,当前低质化竞争的态势不可持续。“我们对包括电池在内的产品安全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尽管产品成本是一项重要竞争力,但长期运行的储能产品更考验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可靠性、安全性。”在王堉看来,如同其他制造业一样,储能行业也进入了大浪淘沙的新阶段,考验的是企业的内功。储能产品是个牵涉到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对安全性要求极高,需要流程工艺的技术沉淀和工程项目经验的积累。
技术重投入 打造“护城河”
“深圳远信刚成立的时候,整个团队还不到10个人,短短4年,如今已经壮大为四五百人的战队。”张佳婧说,从接到第一个项目开始,远信一直在奔跑中成长,这也让团队练就了高效协同,快速落地项目推进高质量交付能力。
为推进项目的快速落地和高质量建设交付,远信诚邀拥有多年储能项目设计与交付经验的合作伙伴和二十多年电力设计沉淀的工程师等团队加盟,全力打好第一仗,完成了订单驱动的路径尝试,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与成本。
据了解,前几年的国内储能支持政策还不太明朗,商业模式也不太成熟,远信相机而动,通过整合上下游合作资源,快速补齐业务各链条拼图,集齐了先发优势。张佳婧介绍说,远信2019年、2020年先后拿下当年度全国最大光储项目,初步印证了公司的技术能力。
“过去配储基本被当做业务的沉没成本,如今,储能已逐步成为电力市场化交易的重要一环,其主体地位逐渐清晰,储能被视为独立资产,可以与电网进行单独结算。”张佳婧说,通过政策的不断完善,结算的方式和收益来源也越来越多样化。如,通过参与电网调频、峰谷套利都能获得收益,共建共益的市场策略,让储能企业的收益模式更多元和平衡。
远信团队凭借自身深厚的新能源和储能的技术、行业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陆续获得了大型客户的垂青,与国家电网旗下的南瑞集团、平高集团、长园深瑞等行业龙头建立合作关系。
为更好地提高业务保障能力和产品质量竞争优势,远信储能选择了自建产能的路线。2021年11月,远信储能在江苏镇江筹备建厂,三个月后实现建成投产,第一条产线产能为3GWh。如今,位于镇江的江苏远信已经成为远信最大的生产基地,年产能达到11GWh。
据了解,远信储能在研发上坚持重投入,研发费用占比达到20%左右,公司目前已取得和正在申请中的发明专利约20个。接下来,远信将加大BMS电池管理系统和PCS双向变流器的研发力度,进一步推动储能设备的产品化、模块化、一体化能力。
目前,除了已经高度市场化的电芯,远信储能已经把储能相关产品、工艺、设计及生产制造等各链条纳入自身的业务和管理之中,以最大程度保障各环节的高效协同和成本、品质的严格管控之中,促进公司运营健康持续发展。
拥抱“出海”大“势” 拓展广阔未来
伴随着储能市场的迅速升温和规模的扩张,国内储能市场出现了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无序扩张的格局。在前端登陆资本市场受阻情况下,为了生存,低价竞争甚至踩踏的发生就不可避免。而海外基础电价大概是国内的两到三倍,海外现货交易市场也比较完善,储能峰谷电价差较大,为储能业务留下了足够的盈利空间。王堉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出海”被摆上了储能企业发展战略日程。
“相对太过内卷的国内市场,海外储能市场确实具有客户黏性较强,利润率更高,前期资金投入压力相对更小等诸多优势和特点。”王堉介绍说,尽管如此,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出海”。虽然海外客户可以在发货前支付大部分货款,但这都建立在UL、CE等严格的认证体系基础之上,以保证储能相关产品的稳定可靠运行。以UL 1973为例,认证要求储能锂电池包必须经过多种测试,包括燃烧测试、过充保护测试、过放保护测试、温度冲击测试等,以确保电池包在各种极端环境下都能安全运行。
除了大储能市场,远信还把目光投向了适用于广大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光、储、柴”项目。这类项目既非纯粹的大型储能,也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业储能方案,它以光伏+储能+柴油发电机的能源组合,可以脱离电网运行,满足当地小、零、散而灵活的能源独立的市场需求。
据介绍,远信储能今年已交付了非洲乍得的光储柴项目,该项目在光伏和柴油机组外配置6.4兆瓦时的储能,形成离网供电体系,可大幅降低近1/3的电力成本。远信储能通过挖掘储能的多样化应用场景,在传统业务支撑公司可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在新兴业务上发力,拓展了公司的业务范畴和盈利能力,也降低了单一业务和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
除了诸多认证,国外客户还要求储能项目具备可融资性。王堉指出,在国外,储能项目要得到金融机构的认可,保障项目投运后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金融机构需要综合考量产品的品牌效应、技术可靠性、一致性,以及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如通过延保付费方式提高产品的安全使用年限,这些都需要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产品作为支撑。据了解,远信储能已着手德国、西班牙和美国加州招聘本地的员工,设立办事处,保障并提升其品牌和运营能力建设,为全球经济低碳发展蓄储绿色能量,持续贡献远信力量与智慧。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