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光伏产业在多方面都取得喜人的成绩。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延续增长态势,技术迭代速度进一步加快、实现全球领先,光伏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历史新高。”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在日前召开的2023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上表示。
业内专家指出,光伏行业未来的发展,瓶颈不在光伏产品制造,而在于整个电力系统中发、输、配、送的后几项。光伏发电要在未来担当“主力电源”,亟待系统性协同创新。
光伏发电亟待系统性协同创新
光伏发电已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可再生能源。IEA(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30%,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长2.4倍,发电量占比将上升至近50%,其中,约95%的增长将来自太阳能光伏和风能。另据预测,到2023年,光伏发电装机量将从2022年的1055GW增至5457GW。
“过去20多年,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三倍甚至更多的装机目标很快就能实现。我国的光伏产品,无论是转换效率、成本,还是产能、供应链都已做到极致。”上迈新能源董事长施正荣感慨说,未来,光伏发电要担当“主力电源”,瓶颈不在光伏产品制造,而在于整个电力系中发、输、配、送的后几项,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光伏风能等间歇性能源大量、大比例上网的状况。
“光伏行业目前最大的机遇是成本足够低,接下来发展面临最大的两个问题是消纳和规模化的持续性发展。”阿特斯总裁庄岩同样表示。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87.41GW,同比增长59.3%,连续10年位居全球首位。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表示,今年1至11月,我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163.88GW,再创历史新高。如此大规模的新增装机,让电网系统安全运行面临不小的压力。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光伏产品线总裁陈国光指出,目前,集中式电站关注的首要问题已不是度电成本,而是电网消纳。从技术角度来看,以前光伏电站逆变器和中压电网并联时,用的是电流源,这是一种补充电的方式,本质上无法调节电网电压和频率。未来想要实现电站快速增长,必须改变这种控制模式。
“能源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们仍是基于原有体系做适应性调整,未来则需要对整个体系做一些创新。”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坦言,这需要各方面参与者协同推进,不仅光伏企业要做工作,电网规划设计、体制机制设计等都需要参与。
光储协同或将打开市场“天花板”
在源网荷储一体化的背景下,“光伏+储能”已经成为能源变革的主力军。
“储能可以很大程度解决新能源的时空错配问题,破解电网消纳压力和突破光伏装机瓶颈。光储协同的新能源装机模式可以打开市场天花板,将成为下一阶段发展新能源、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指出。
科华数能副总裁郑阿军对储能发展前景保持乐观。他指出,成本是储能发展的关键。在储能系统成本中,占比最大的是电芯成本超过60%。今年电芯价格大幅回落,为储能系统成本带来短期可预见的下降。整体看,储能技术的更新迭代以及大容量电芯的问世,高功率、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将成为发展趋势,这也就意味着单瓦时的储能系统成本越来越低。
谈及当下储能系统的商业模式问题,郑阿军认为,“独立共享储能”是实现储能系统收益的有效途径之一,且收益优势更为明显。“独立共享储能的商业模式比较灵活,有容量租赁、调峰调频、电网调度、峰谷电价差等多种获益模式;此外,独立共享储能在规模化、标准化方面比较成熟,从整个储能电站的前期规划、工程设计、设备配置、后期运维等维度来看,独立共享储能比单纯的光伏或世纪新能源网配储,综合成本更低。”郑阿军说。
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新增新能源配储约3.38GW/7.25GWh,其中以光伏配储为主,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甘肃、西藏、山东、新疆等新能源装机较高的省份。
曹仁贤表示,2023年我国光伏产业在多方面都取得喜人的成绩,但是,行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持续存在,要从四个方面坚持共赢理念,加强创新协同。一要重视创新发展,推动技术突破和进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自身碳排放;二要加强产业融合,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产业升级与优化,加速构建“光储端信”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三要推动行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以巩固和提升全球竞争优势,而非简单扩张产能;四要重视国际化发展,企业要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