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数说山东看发展”经济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2023年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会议指出,到2024年底前建成渤中G一期、半岛南U1二期、半岛北BW等重点项目,新增海上世纪新能源网装机150万千瓦,总规模突破600万千瓦。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于明兵介绍,2022年、2023年新增并网海上世纪新能源网规模分别达200万千瓦、211万千瓦,分别占当年全国新增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并网规模的40%和31%,均居全国首位。2023年山东沿海七地市世纪新能源网装机容量、世纪新能源网发电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49.4%、72.1%。
发布会全文如下:
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于2024年4月24日10时举行“数说山东看发展”经济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海洋局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2023年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发布会由山东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副处长王强荣主持。
山东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副处长王强荣: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建东先生,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于明兵先生,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于洪文先生,山东省海洋局副局长王振坤先生,介绍2023年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张建东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成员,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建东: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2023年,全省海洋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深入推进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努力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全省海洋经济稳中提质,涉海新质生产力构建加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海洋经济持续向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据自然资源部近期反馈,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7018.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比上年增长6.2%,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5%,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8.8%。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992.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362.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662.6亿元,分别占海洋生产总值的5.8%、43.3%和50.9%。全省海洋领域宏观政策持续显效,资源供给能力保障稳定,呈现出了发展动能充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高水平对外合作加强等运行特点,长期向好发展的基本面趋稳变强。
二、海洋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发展态势进中提速
一是海洋产业发展保持领先优势。2023年,全省15个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7620.4亿元,同比增长7.9%,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等六个海洋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二是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发展平稳。2023年,全省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22.6亿元,同比增长0.5%。其中,海洋科研教育增加值9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海洋公共管理服务增加值1932.0亿元,比上年增长0.1%。三是海洋相关产业支撑力度增强。2023年,全省海洋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6475.3亿元,同比增长7.0%。其中,海洋上游相关产业增加值2505.9亿元,比上年增长7.4%;海洋下游相关产业增加值3969.4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三、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一是海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2023年,全省海洋渔业、沿海滩涂种植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共实现增加值2164.0亿元,同比增长3.0%,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28.4%。二是海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2023年,全省海洋电力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共实现增加值513.3亿元,同比增长9.3%,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6.7%。其中,海洋电力业尤为突出,增长速度达到21.6%。三是千亿级海洋支柱产业示范引领作用加强。2023年,全省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化工业增加值均超过千亿元,共实现增加值4943.1亿元,同比增长9.9%,占全省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的64.9%,对全省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1.9%,“主引擎”作用显著。
四、海洋经济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发展支撑更加有力
一是海洋发展战略高质赋能。《山东省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山东省海洋数字经济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接续出台,规划引领海洋产业不断发展。二是区域陆海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全省用海要素保障稳定,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推进实施,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加快编制,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陆海统筹、接力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力度不断加强。三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建设崂山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引进培育一批海洋领域创新团队,全省全职住鲁院士22人,海洋领域国家、省级领军人才突破4500名。“十三五”以来,近浅海新型构筑物设计施工与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系列海洋监测浮标研制及应用等16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海洋领域的42.1%。四是海洋产业培育体系不断完善。全省涉海企业创新主体不断强化,2023年,新增海洋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7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3家。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全省海洋工作将以建设海洋强省为目标,以“工作落实年”为抓手,持续巩固和增强海洋经济向好发展态势,推动海洋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王强荣: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新华社记者:
2023年,山东省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行动,具体有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建东: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2023年,全省持续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统筹,海洋强省建设深入推进。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持续推进新一轮海洋强省建设行动。认真贯彻实施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发展规划、数字海洋经济培育行动等规划方案。科学管控海洋空间资源,实施海域空间分区管控,加强岸线分类管控,推进区域陆海协调发展,加快构建人海和谐的海洋发展新格局。
二是抓发展,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位居全国第二位。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连续四年居全国第一,发展优势进一步增强。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全面启动,整合效能显著释放,全年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1亿吨,同比增长5.6%,稳居全球第一位。围绕海洋经济、项目建设、产业提升等制定出台系列规划方案,引领海洋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三是抓治理,美丽海洋建设持续推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向好,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5.6%,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刷新监测纪录。浒苔绿潮防控处置成效显著,全年岸滩清理浒苔较上年减少约93%。美丽海湾建设扎实推进,累计建成国家级美丽海湾4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海洋清洁能源增势明显,海上世纪新能源网新增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居全国第一,沿海七市世纪新能源网装机容量、世纪新能源网发电量较2020年分别增长49.4%、72.1%。
四是抓支撑,海洋创新合作更加强化。部省市共建全国唯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在青岛落地(2021至2030年被定为“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简称“海洋十年”),亚洲唯一由我国机构牵头组建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启动,部省共建中国海洋国际人才港签约落地,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亮点凸显。成功举办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东亚海洋博览会、东北亚海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山东—非洲海洋合作发展对话会等涉海重大国际活动。组织海洋相关领域技术攻关,成立“山东省海洋国际标准创新中心”“海洋负排放国际标准研究中心”,海洋科技研发成果显现。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中新社记者: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经略海洋深度拓展,请问省发展改革委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于明兵: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省发改委立足职能定位,聚焦海洋经济规划和产业行动计划编制、海洋产业培育、试点示范带动、重大项目建设、海洋人才引育等五个方面精准发力,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聚焦统筹谋划实施精准发力。牵头编制《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并纳入省政府印发的“三个十大”行动计划推进实施。加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研判,按季度形成分析报告。持续推动山东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发展规划及海上世纪新能源网、海上光伏建设工程行动方案等落地落实。配合有关部门将海洋强省建设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对沿海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速、增量以及占比提高幅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起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聚焦育强海洋产业精准发力。培育壮大青岛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群、烟台海洋牧场产业集群等12个“雁阵形”产业集群。培优做强青岛港、明月海藻集团等10家集群领军企业。对年度缴税贡献大、带动能力强的30家海洋领域高质量发展重点企业给予省级专项奖励资金支持,累计兑付奖励资金9000万元。2022年、2023年新增并网海上世纪新能源网规模分别达200万千瓦、211万千瓦,分别占当年全国新增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并网规模的40%和31%,均居全国首位。率先启动近海海域海上光伏规模化建设,先后开展多种桩型、多型组件抗台风、抗洋流、抗浮冰等实证试验,并发布首批实证成果。
三是聚焦重大试点示范精准发力。推动国家级新区全面提质增效,建立由省领导任总召集人的省推进青岛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对西海岸新区重大事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一事一议予以重点支持。省政府印发《推进青岛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省联席会议办公室分年度制定工作要点,并出台64条配套措施等文件。大力实施海洋牧场示范创建三年行动计划,累计获批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139个,总面积超过9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7个,总数居全国首位,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2.62亿元。
四是聚焦重大项目建设精准发力。44个重大涉海项目列入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名单;筛选确定总投资3755亿元的158个项目纳入海洋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库,建立健全月调度、季分析、年底通报制度,及时帮助解决省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加快建设现代化世界级港口群,努力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和世界一流港口,2023年,沿海港航固定资产投资超300亿元。定期对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情况开展督导服务,截至目前,园区涉海企业总数近1.1万家,实施重点项目1130个,总投资4228亿元,取得涉海发明专利及科研成果3635项,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494个。
五是聚焦海洋人才引育创新精准发力。深入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累计遴选蓝色领军人才49名,安排省级专项补助资金4.17亿元。2023年,对首期蓝色人才专项项目进行了绩效评价,总体进展情况良好,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213名,突破海上世纪新能源网安装船、新型抗凝血药物、智能观测浮标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97项,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山东法制报记者:
我省在海洋领域1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居全国第一,海洋科技达到了新的突破。请问下一步,我省在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中,将采取哪些具体行动来深化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于洪文: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科技工作,坚持推进高水平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努力把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经略海洋的山东实践。近三年海洋科技资金投入达到36.5亿元(2021年11.4亿元,2022年16.3亿元,2023年8.8亿元),推动山东海洋科技创新工作不断走在前。
一是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走在前。据统计,约有50家“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集聚山东,崂山实验室正式挂牌组建(2022年8月),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运行顺利,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和黄海水产研究所牵头的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有25家省重点实验室、2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和4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我省海洋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领先优势不断巩固。
二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走在前。“十三五”以来,我省共有16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海洋领域获奖数量的42.1%。在海洋监测、海工装备、海洋新药创制、海洋生态保护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代表性成果。目前海洋领域有12位专家教授获省科技奖,占获奖总数的36%。笪良龙、包振民相继获2021、2022年度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三是争取国家科研项目走在前。近年来,我省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中,牵头主持项目22项,占全国42.3%,经费6.78亿元,项目数与项目经费均居全国第一;主持“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项目21项,经费4.06亿元,占国家经费32.28%,项目数和项目经费同样均为全国第一。
四是海洋科技领军人才走在前。2023年,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和海军潜艇学院笪良龙当选工程院院士,全职住鲁海洋界院士已达22人,约占全国33%。此外,通过项目牵引,凝聚国内外优势研究力量,在崂山实验室汇聚形成了45位院士在内的2200余人的创新队伍。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优化海洋创新创业生态,着力做好五方面的工作。
一是着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力做好崂山实验室服务保障工作,加快推动崂山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尽快产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深入开展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等大科学装置预研,争取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落户山东。
二是着力加强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采取“揭榜挂帅”“军令状”等组织模式,强化里程碑式考核,每年实施20项左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尽快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加快“卡脖子”攻关和国产化替代进程。
三是着力培育发展海洋未来产业。瞄准世界发展前沿,开展海洋领域未来技术预测,重点围绕海洋信息、高技术船舶、数字海洋和深海资源等方向,强化技术方向和关键技术预见性研究,作好技术储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四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省级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力打通从“科技强”到“经济强”的通道。
五是着力建设海洋科技人才高地。采取双聘制、柔性引进和一事一议等方式,面向全球引育顶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谢谢大家!
新黄河记者:
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作为区域经济向海发展的产业载体,有利于促进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2023年,我省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有哪些突破?
山东省海洋局副局长王振坤: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分为海洋经济核心层、支持层、外围层。核心层指15个海洋产业,支持层指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外围层指海洋相关产业。2023年,全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核心层海洋产业带动作用显著,支持层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保障有力,外围层海洋相关产业支撑稳定。
一是海洋产业保持优势。2023年,全省15个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同比增长7.9%。海洋渔业等六个海洋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海洋旅游业加快恢复,沿海7市全年接待国内游客4.3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76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8%和67.8%。海洋交通运输业持续释放整合效应,山东港口全年完成集装箱量413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0.8%,位居世界第二位。海洋船舶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三大造船指标同步增长,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达到318.4万、722.4万、1451.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5%、53.1%、35.4%。
二是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平稳发展。2023年,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922.6亿元,同比增长0.5%。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3家省重点实验室获批筹建。实行国家深海基因库、深海大数据中心、深海标本样品馆“深海三大国家平台”会战模式,编制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进部省市共建协议签署,加快建设和试运行工作。海洋战略顶层设计持续优化,出台《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助推海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高能级对外合作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部省市共建的全国唯一“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在青岛正式落地。
三是海洋相关产业支撑力度显著增强。2023年,海洋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6475.3亿元,同比增长7.0%。延伸产业链条激发新质生产力动能,全球首个海水提锂项目落地青岛,海水化学资源利用取得新突破。港口建设撬动数字产业发展,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三期)作为全国首个全国产自动化码头投产运营,烟台港发布全国首创件杂货码头“智慧理货+智慧配载”系统新模式。推动产业集聚打造发展新高地,发挥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链主优势,带动石油石化工艺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研制等产业协调发展,虹吸效应明显,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谢谢。
中国网记者:
请问省发展改革委下一步在海洋强省建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于明兵: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关注,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推动“十五五”规划研究的启动之年,下一步,省发改委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动落实各项政策规划。加强“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研究,牵头开展涉海领域研究课题2项,配合省直部门开展研究课题3项,指导各市开展研究课题4项。加快实施《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逐项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台账化管理,清单化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研究制定《关于促进省级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各类涉海要素资源、高端人才和产业集聚发展。
二是培育壮大海洋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等新型海工装备,布局适应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需求的前沿海工装备。做优做强船用发动机、船舶压载水系统等船用产品。加快提升研发设计和深水钻井系统、海底采油装备等关键配套能力。实施“蓝色药库”省级大科学计划,推动符合规定的海洋药物纳入国家药品目录。实施以海洋药物、生物制品和海洋生物酶制剂等为重点的海洋生物医药高成长性企业培育工程。全力推进龙口裕龙岛、万华蓬莱、鲁北碧水源二期等海水淡化工程建成投产,推动东营利津、东营山微等海水淡化工程开工建设,到2025年全省海水淡化日产规模突破100万吨。
三是强化重大项目带动支撑。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海洋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加大要素赋能力度,确保尽快投产达效,为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积极推动省管海域世纪新能源网项目“应开尽开、能并尽并”,年底前建成渤中G一期、半岛南U1二期、半岛北BW等重点项目,新增海上世纪新能源网装机150万千瓦,总规模突破600万千瓦;稳妥推动桩基固定式海上光伏项目建设,争取建成烟台招远HG30项目,实现海上光伏“零突破”。加快青岛港董家口港区12万吨级油品码头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尽快开工建设;提速东营港区一突堤通用泊位等建设,建成董家口港区港投万邦矿石码头工程等项目。
四是开展海洋创新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推广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组织开展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十周年建设情况评估,谋划“央企西海岸行”等十周年系列活动。筹备召开省推进青岛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新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制定出台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不断提升国家级新区的试点示范和辐射带动能力。
五是持续强化人才融合赋能。制订新一轮《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实施细则》,持续做好蓝色人才专项项目遴选和评估工作。适时组织召开海洋领域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工作会议,细化研究促进海洋渔业、智慧海洋、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等海洋领域“四链”融合发展的政策举措,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机制、新模式、新路径,全力助推我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海洋产业领域有哪些新质生产力?如何发挥新质生产力作用,推动山东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王振坤: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海洋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主要指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条件下,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与产业转型升级所形成的新型生产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助力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三是催化海洋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发挥海洋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作用,推动山东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开展三方面工作:
一是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发展全省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将全力提升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打造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要地。进一步加强涉海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打造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进一步提高海洋科研创新服务能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通过“赛马”方式“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加强海洋科技人才引进,加快部省共建中国海洋国际人才港步伐,研究出台配套政策,激励海洋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二是以发展动能促进和提升全省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开展蓝色良种创新、养殖、加工关键技术与设施研发,推进海洋渔业转型提升。加快打造高端海洋化工基地,深度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融合发展新领域。加快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核心设备与技术研发,持续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推进海洋可再生能源基地化、规模化开发,引领全省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智慧港口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助力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以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和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主线,加快前沿科技和产业的变革,在基因技术、深海开发和海洋新能源等方面,在全省错位发展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海洋未来产业。
三是以治理能力保障和规范全省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全力做好项目用海要素保障,推进全省涉海重大项目顺利实施。持续开展海洋生态环境改善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系统推进全省典型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碳储量调查评估,加快美丽海洋建设。持续开展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分析研判全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持续加大浒苔、互花米草的防治力度,加强海洋生态预警预报能力建设。持续开展海域海岛、“美丽海湾”“护航黄河”、渔业安全生产等涉海专项执法行动,切实提升平安海洋建设水平。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王强荣: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海洋局办公室王超同志,联系电话:51791626。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