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世纪新能源网、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新能源入市,光伏投资出清,收益率有望不降反升

   2025-02-14 Mr蒋静的资本圈Mr蒋静8360
核心提示:新能源项目正在褪去财务属性,回归产业属性

近日,新能源入市政策出台。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广泛讨论。本公众号也做了诸多思考,到底根本影响在哪里?

必须清楚,高层对发展新能源的决心是明确的,那就是促进新能源的长期发展,但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发展,还要可持续发展,更要高质量发展。

这应该是高层不断加码新能源政策的初心和目标,在这个框架下,就不难解读新能源入市政策及其对光伏行业的影响了。

1、投资逻辑“生变”

光伏电站投资的核心是消纳和收益,涉及两大因素:一个是量,一个是价。

过往补贴时代,既保量、又保价。

如今,新能源投资成本持续下降,装机占比不断提高,新型电力系统呼之欲出,补贴的必然性逐渐消失。

“保量、保价”模式,也到了终结时刻。

这次改革的总体思路就是上网电量全面进入市场,上网电价由市场形成,量和价全部交给市场,而价又是关键。

本次新能源入市政策的重点就是上网电价改革,并汲取了海外成熟经验,提出了配套的价格结算机制,这对未来光伏电站投资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是,价格体系预计下移,在上网电量全部进入市场,且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的机制下,在不考虑制造端成本及资金成本变动的情况下,新能源项目的预期收益率会受到冲击。

二是,价格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新能源上网交易分不同期限、不同电源,参与者众多,交易频率较高,还受到政策变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可预测性增强,投资风险增加,也会影响预期收益率。

针对市场化价格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本次改革提出了“机制电价”的概念,也是本次新能源入市政策的核心和亮点,但需要强调的是,“机制电价”政策属于“稳定性”机制,不属于“补贴性”机制,电网只是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现金流平滑”作用,不会提供“现金流净增加”作用,只是对上述第二项影响有增加稳定性的价值,但难以改变上述第一项的价格体系冲击。

可见,价格体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对上网电量的影响,将从价和量两个方面,对光伏电站投资的逻辑产生根本影响。

2、投资机构分化、出清

投资逻辑的变化,必然冲击投资生态。

目前,光伏电站投资力量当中,大型集中式电站的主要投资者还是国有资本,尤其是能源国企,包括央企和地方;工商业光伏则主要是业主和社会投资者;户用光伏背后则是用户或比较市场化的国有及社会资本。

针对这几种投资力量,不难剖析未来走向。

大型集中式电站的消纳近年已经开始遇到瓶颈,其实已经有所预期。由于本次新能源入市政策区分存量和增量,存量项目短期受到的影响较少,而能源国企已经持有大量存量项目,因此能源国企总体可能会放慢增量项目进度,具体则看各能源国企的战略、禀赋及能力。

工商业光伏已经比较市场化了,尤其全部“自发自用”或依靠“自发自用”的项目受到的冲击较少,而依靠“余电上网”的项目及背后的投资者,会受到比较大的冲击,甚至出清。

户用光伏受到的冲击也会比较大,跟工商业光伏类似,未来可能更多回归“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或“全额上网”模式需要比较专业的规模化运营能力。

在“不保价、不保量”的市场化模式下,部分过往的投资机构将不再具备继续投资光伏电站的能力,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保价、保量”模式的投资者、没有风险意识和风险驾驭能力的投资者、纯粹投机心态的财务投资者,这些投资者预计都将出清。

新能源项目正在褪去财务属性,回归产业属性,纯粹的财务投资者可能很难生存,未来属于具备专业开发、运营和投资能力的机构,这个实际上在业已成熟的工商业光伏上已经得到体现。

3、收益率有望“不降反升”

价格下行,风险增加,未来收益率会更降低?

其实,不然。

这个需要理解光伏电站项目收益率的形成机制,本公众号曾经做了系列分析,比如2022年4月《成本向下,负担向上,光伏收益率难逃宏观局限性》。

其一,尽管光伏上网电价可能整体下行,但光伏电站投资成本,包括制造端成本和资金成本,以及技术进步的度电成本,还可能有进一步下降空间,从这个角度,预期收益率不一定下降。

其二,随着光伏电站投资专业性的增加,投资机构开始出清,纯财务投资者纷纷离场,项目的竞争程度下降,尤其是简单粗暴的白热化竞争减少,从供需角度来讲,项目预期收益率是不降反升的。

其三,新能源入市之后,项目收益的波动性增加,风险增加,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光伏电站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也应该是不降反升的。

其四,未来新能源投资者不仅是资金提供方,同时还是项目开发和运营方,项目预期收益率不仅反映资金的回报,还会反映专业能力的价值。

当然,这只是市场化总体情况。对于存量项目,由于稀缺性,在交易市场上预计更受追捧而保持较低收益率;同时对于“自发自用”或“长期购电协议”等需求明确的项目,由于确定性较高及激烈竞争,也同样难以有较高收益率。

所以,综合来看,尽管新能源入市,会带来价格体系的波动和预期收益的不确定,但随着投资机构出清等产业生态的进化,项目预期收益率有望“不降反升”,这或许正是促进新能源高质量的初心和目标吧。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二届中国BIPV产业领跑者论坛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