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 何丽 报道
当联合国(UN)下周在南非德班重启气候谈判时,所有的注意力都将集中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也是第二大经济体身上。
不过,尽管谈判各方会努力敲定一份协议,他们可能只是白费劲,因为中国已经决定好自己要做的事情了。
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以来,气候谈判迄今未能达成任何具体协议。在西方谈判代表眼里,中国应对此负一定责任。中国谈判代表驳斥这种指责,表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应承诺与发达国家承担同样的削减比例,并且指出中国在实现自己设定的能效和减排目标方面取得的成功。
中国的立场日益成为决定这些谈判结果的重要因素。中国反对制定强制性减排目标,支持自愿减排目标。
本周二,中国与去年一样,发布了气候变化白皮书,向全世界宣告自己在提高能效和降低碳排放强度方面做了多少工作。
“2006年,中国提出了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在发展中国家中第一个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
白皮书继续披露了细节,也许比较乏味,但它证明了一点:中国已经制定了自己的未来5年减排计划。
谈判各方也许会就碳监测或强制性减排目标的细节展开激烈争论,但对中国来说,结果已无关紧要。除非中国突然转变谈判立场,否则中国将继续自己已规划好的道路:降低碳排放强度,提高能效和加大非化石燃料的使用。
对许多依赖政府减排承诺的企业来说,中国立场前后一致,其实是个好消息。在欧洲各国政府大幅削减太阳能补贴之际,中国最近宣布了太阳能电池板项目的上网电价。中国也是世界上降低煤炭燃烧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洁净煤”技术的最大投资国。燃烧煤炭目前提供了中国逾70%的电力。
中国某些“清洁能源”企业的资金来源于《京都协定书》中“清洁发展机制”提供的碳排放信用,因此,德班气候谈判的不确定性会对它们造成影响。中国企业已获得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碳排放信用,其中大部分用于发展风力发电场。北京一些帮助中国企业申请碳排放信用的公司表示,很多企业正赶着在《京都协定书》明年年底到期前,提交碳排放信用的申请。
由于实力最强大的几个谈判阵营在几个主要问题上分歧过大,预计德班气候谈判很难达成具体协议。但在中国,清洁能源领域已经有了自己的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