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廉价光伏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大家都在摸索当中。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当然是其中之一,但当压缩生产成本达到极限状态时,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策略将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在此我还必须提一下企业的“基因”,正如生命个体一样,好的“基因”将有助于个体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好的企业“基因”也将有助于企业度过目前的难关。那么企业的“基因”其内涵是什么呢?形象通俗地讲,一个企业的“基因”就是企业的创始人带给企业的一套做事习惯和风格。中国主要的光伏公司基本上是依赖一批“个人英雄”闯出来的,他们个人的做事习惯和风格难免会对企业的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企业家个人的“直觉”、“冒险精神”、“灵感”、“使命感”、“魅力”等等对企业的初创和迅速成长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些因素未必能在公司的“发育期”帮助其成功转变为“成熟”的企业。在危机时刻,某些个人因素甚至可能是消极的。我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将终结,幸存的企业一定具有良好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而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治理。
我最近在全国各地走访了一些多晶硅材料、太阳能硅片、电池模组和系统厂商,我的感触是一些中小型的公司,或者由于其集团公司的背景、或者由于其灵活的市场经营策略、或者也许是纯粹的幸运,比一些大型的公司更有机会克服当前的困难而成为后来居上的赢家。以一家实际模组产能在700MW左右的公司为例,由于其母集团公司适时切入国内市场并在系统端推出配套的电气设备和服务,其国内市场的安装规划和其模组产能也匹配地较好,从而使其能够维持相对高的产能利用率,也帮助该公司降低了系统的总成本,提高了竞争力。还有一类新兴的公司,他们充分利用2011年以来产业链各生产环节产品和生产资料(设备和原材料)价格低迷的的现状,以较少的资本投入迅速成为市场上新的“弄潮儿”。他们既没有大公司目前面临的沉重债务负担、也不太担心海外正在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他们或者和国内的下游、通常是国有系统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密切,或者本身就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他们也更有机会在后来成为赢家。
6500万年以前,雄霸这个星球的恐龙,因为不能适应全球生态环境的突然灾变而退出历史舞台。相反,一些小型的锯齿类动物,通过迅速调整其在食物链上的位置而幸存下来。对于光伏厂商来说,他们的生态环境也正在经历剧烈变化,在这一过程中,那些能够灵活调整其在产业链上角色的小公司也比那些对于变化无处适从的大公司更有生存能力。如果抽象的数据不能给我们提供有关未来的清晰图像,这样的比喻大概能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凡事并不是越大越好:当“食物”突然紧缺时,大型的动物其实更脆弱一点。希望日后新生代或重生的赢家在“食物”供应好转一点并寻求新一轮扩张时,不要忘记这个简单的道理。
0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