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新能源网-新能源行业媒体领跑者,聚焦光伏、储能、世纪新能源网、氢能行业。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太阳升起――苗连生与中国新能源“英利模式”

   2009-07-10 人民日报21世纪新能源45880
  朱建华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09年7月9日   第 08 版)
  20世纪末叶,在世界东方的中国燕赵大地有一位复转军人出身的新能源产业拓荒者,怀揣绿色能源之梦,以振兴中华民族新能源产业为己任,一路拼杀,斩关夺隘,悲壮前行。
  转瞬十几个春秋逝去,这位名叫苗连生的激情飞扬的开拓者和他的创业伙伴们,在被誉为“中国电谷”的保定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片荒地上托举起一座令世界瞩目的“太阳能之城”,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引领中国新能源产业科学发展之路。他领导的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2009年产能将达600兆瓦,是2004年的109倍;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人民币;全球市场占有率也由2004年5%增至2009年的12%;其股票被评为美国纽交所2007-2008年最活跃股票,以太阳能全球最完整产业链企业在中国独树一帜,傲立于世界新能源产业之林,成为全球金融危机风暴之下中国太阳能企业的最大赢家。
  让我们走进“中国电谷”,去倾听这个太阳能工业巨子脉搏有力的律动,去探索中国新能源“英利模式”的动力之源。
  创造绝对竞争优势的“神奇之链”
  飞往美国纽约的波音747客机开始下降,大西洋蓝色的海浪,无垠的海疆和湛蓝的天空浑然一色,巨厦林立的曼哈顿在晨曦中渐渐变得清晰……
  这是2009年4月,苗连生正在大洋彼岸的这个刚刚遭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进行商务穿梭外交。一天起降两座城市,为省时经常选择乘坐“红眼”航班,虽然正处于经济萧条时期,但他还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刚刚在美国Recurrent公司总部签订了为期两年半总量500兆瓦的合作备忘录,又前往AES公司签订了为期3年的多晶硅组件独家供应协议。
  在美国停留虽然只短短几天,有鲜花和友谊,也有绿酒和畅谈。但伴随他的也有那些挥之不去的创业的艰难岁月。
  参军报国,转业下海,响应小平号召,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第一批吃螃蟹的创业者。从经营保定第一家化妆品公司起家,而后又生产出保定第一桶弱碱性电解水,在艰难中探索前行。从日本进口散件组装太阳能霓虹灯使他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的拓荒者。
  自1839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次发现光伏效应,到195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制成第一个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从1983年美国在加州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厂,到1994年日本出台太阳能电池发电补助奖励办法,人类一刻也没有停止对可再生能源探索的脚步。
  在石油可开采量日渐见底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两大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人们越来越企盼着太阳能发电时代的到来。可是,中国发展新能源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呢?
  苗连生翘首企盼着,中国所有立志发展太阳能产业的有识之士都翘首企盼着。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98年,当时的国家计委立项拟建中国第一套3兆瓦多晶硅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苗连生兴奋得彻夜难眠,当即联络另外两家企业商定向国家提出申报。可当时太阳能产业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加之受政策因素制约,高风险让刚刚起步又深不可测的新能源项目令人望而怯步。两个合作伙伴因担心资金打水漂而退出,可退却不是军人出身的苗连生的性格,他拿出自己多年打拼的积蓄编制可研报告来争取这个项目。一天跑两趟北京,到中科院和电子工业部六所请教专家,位于三里河的国家计委的走廊里经常出现他的身影。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因拿到项目批复文件而成为中国太阳能产业第一个吃蟹的人。艳阳高照,苗连生站在保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上,眯着双眼眺望远方,憧憬着中国新能源工业的未来。
  然而,让苗连生始料未及的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之路如此充满艰辛与坎坷。他主持的示范项目在克服了资金短缺等种种困难于2003年建成投产后,却因国人不认识而没有市场。苗连生不得不背着电池板走上推广应用之旅,在清冷的展会上拿不到订单,只好上门推销,不厌其烦口干舌燥讲解,深夜难眠的苦苦思索,让这位永不服输的铁打的硬汉日见黑瘦,从南中国海岸的深圳,到云贵高原的昆明,再到北国江城哈尔滨,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位绿色能源圆梦者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颇有前瞻思维的苗连生深知,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拉动力是国际市场,但当时英利尚没有走向国际市场的出门证。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拿下美国UL认证,英利要发展就必须走出国门!
  机遇似乎总是钟情于那些有准备的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者。2004年,德国市场率先启动,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紧随其后。发端于欧洲的太阳能组件抢购风潮在国际市场骤然兴起。强大的市场需求和丰厚的利润在华夏大地催生出一大批太阳能组件生产企业。苗连生抓住机遇,争分夺秒抢上二期和三期扩产工程,投资近50亿元,于2009年将产能提高到600兆瓦,使英利的产能跃居全国第一,全球第四位。
  光伏产业界有一个“拥硅为王”的说法。据测算,这个行业生产成本的70%左右在于硅料。而随着光伏产业在本世纪初开始发力,硅料的价格似乎坐上火箭,从每公斤30美元左右一路飙升,到金融危机爆发前,已涨到每吨450美元以上。为实施长期垄断,“拥硅为王”的外国公司提出,要想得到硅料
 
标签: 太阳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2024全球光伏品牌100强榜单全面开启【申报入口】 2024第四届中国高比例风光新能源电力 发展研讨会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