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太阳能
光伏发电总体规划
(2014—2030 年)
青海省化工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3年10月
目 录
1.1规划背景................................................................................ 4
1.2光伏行业背景........................................................................ 6
1.3规划的意义与必要性.......................................................... 12
1.4规划编制依据...................................................................... 14
1.5规划地域和时间范围.......................................................... 15
2地区概况....................................................................................... 16
2.1自然地理.............................................................................. 16
2.2地形、地貌.......................................................................... 16
2.3气候及太阳能资源.............................................................. 18
2.4社会经济发展...................................................................... 19
2.5土地资源广阔...................................................................... 23
2.6交通便利.............................................................................. 23
2.7电力系统概况...................................................................... 24
2.8格尔木市城市发展思路...................................................... 27
2.9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建设成果.............................................. 32
3指导思想、城市发展思路、基本原则...................................... 34
3.1 指导思想............................................................................. 34
3.2基本原则.............................................................................. 34
4光伏发电的总体发展目标.......................................................... 37
4.1并网光伏发电站布局.......................................................... 37
4.2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布局...................................................... 40
4.3离网及微网发电的布局...................................................... 41
4.4 规划装机容量..................................................................... 42
4.5上网电量估计...................................................................... 42
5未来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44
5.1建设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接入系统...................................... 44
5.2 道路配套建设..................................................................... 45
5.3 公用工程配套建设............................................................. 46
6 投资估算与经济及社会效益.................................................... 50
7 保障措施...................................................................................... 51
1概述
1.1规划背景
在当今世界能源结构中,人类所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 能源。化石能源属于一次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只能是越用越少。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能源的消耗量也在呈几何级数的增长,这更加速了化石能源的消 耗速度。《BP 世界能源统计 2008》的数据显示,全球石油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足够开 采 41 年,天然气可采量为 61 年,煤炭可采量为 230 年。可见化石能源的可采量已 经屈指可数的了,能源危机迫在眉睫。
中国的能源资源储量形势严峻。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有世界平均 水平的 7.7%和 7.1%,储量比较丰富的煤炭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 58.6%。按目前探 明储量和开采能力测算,我国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可采年限分别只有 80 年、15 年和 30 年,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别是 230 年、45 年和 61 年。除太阳能以外,中国各种一次能源资源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能源需求面临着严峻挑战。
中国蕴藏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利用前景广阔。目前,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中国《可再生能源法》的颁布和实施,为太阳能利用产业的 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京都议定书的签定,环保政策的出台和对国际组织的承诺,给太阳能利用产业带来机遇;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太阳能利用产业提供巨大 的国内市场。同时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中国能源战略的调整,使得政府加大对可 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所有这些都为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机 会。
青海省太阳能资源丰富,尤其是柴达木盆地更是全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年日照时数在3100-3600小时之间,年总辐射量可达7000-8000兆焦耳/平方米,为全国第二高值区。在相同的面积和容量的情况下,光伏并网发电能比相邻的甘肃、新疆多发15%-25%的电量。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地势平坦,人口密度低于1人/平方公里。青海省约有未利用荒漠面积20万平方公里以上,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柴达木盆地和三江源地区,而且有不少荒漠靠近电力线路和负荷中心,并网条件优越,是建设大型荒漠光伏并网电站、建立太阳能电力输出基地的优选区域。
在20世纪90年代太阳能扶贫工程的基础上,青海结合21世纪初以来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的现实,确立要把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作为提升青海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确定了以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终端市场为先导,吸引投资,带动中上游产业链发展,逐步打造生产、发电、并网传输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
截至2012年底,青海全省新能源并网容量已超过1500兆瓦,年内光伏发电上网电量14.7亿千瓦时。2012年度,青海省并入国家电网的新能源项目中,光伏发电项目12个,总容量310兆瓦,主要集中在柴达木地区。到2013年5月,青海电网并网光伏电站达63座,装机容量为1528兆瓦。
格尔木是全国太阳能资源开发综合条件最具优势的地区之一。太阳能资源丰富,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均日照时数为 3096.3 小时,年总辐射量为6950 兆焦/平方米。格尔木拥有大量的国有未利用荒漠化土地,辖区面积12.45 万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面积近6.2 万平方公里,太阳能发电理论蕴藏量可达15.5 亿千瓦, 理论发电量达到37665 亿千瓦时。
格尔木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重化工产业所占比重很大,石油天然气化工、盐湖化工、黑色有色金属冶炼是三大支柱产业,格尔木的产业发展需要强劲电力支撑。同时格尔木地区电网结构完善,交通便利,建设并网光伏发电园区的综合优势独一无二。
根据《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青海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青海省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等相关文件,在实地考察,走访分析当地企业等的基础上,广泛征求了省内外相关专家和政府官员的意见,经过认真分析国内外光伏技术和市场的相关变化和国家对于光伏产业的相关政策,结合格尔木在光伏发电产业方面的发展基础和遇到的问题,科学规划,最终形成了《格尔木太阳能光伏发电总体规划2014—2030》。
1.2光伏行业的发展现状
1.2.1光伏发电行业今年来的发展情况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球光伏发电累积装机容量达到1.02亿千瓦,比上年增长44%。除了最大市场德国表现坚挺之外,中国、美国和日本市场也迅速扩大。中国已超过美国,在累积数据方面跃居世界第三位。全球市场今后有望以年均3000万千瓦左右的规模持续扩大。
在截至2012年底的全球累积装机容量中,欧洲占70%,德国(31%)和意大利(16%)合计占全球的接近一半。其次是中国(8%)、美国(7%)和日本(7%)。
据统计,2012年全球光伏发电新装机容量为3110万千瓦。虽然同比增长率仅为2%,但持续保持较高水平。在政府的鼓励措施下,中国新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增长1倍,净增加容量仅次于德国,跃居全球第二位。而美国增长80%,日本增长50%。在一直拉动市场增长的欧洲,由于鼓励政策被取消,新装机容量下降20%以上。
而在2011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30.2GW,同比增长达72%,累计装机量达到70GW。光伏产品的最大消费市场欧洲地区虽然发展速度适当放慢,但总量仍保持增长态势。欧洲装机容量达到全球总装机容量的75%,尤其是德国,到2011年底,累计装机总量突破25GW,占到全球装机容量的35%,居世界第一。此外,美国和日本的光伏发电市场保持稳定增长,2011年分别新增装机容量1.6GW和1.1GW;印度等新兴市场处于大规模发展前期阶段,年新增装机容量达到300MW。
1.2.2光伏制造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过去的几年中,整个光伏制造业的形势和格局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制造业格局来看,中国大陆光伏制造业的崛起改变了全球光伏制造业的格局,2012年,全球出货量最大的五家光伏组件企业为英利、美国First Solar,天合、阿特斯和尚德。除First Solar属美国企业和薄膜光伏制造企业外,其他企业均为中国的晶体硅太阳能组件生产商。
全球的光伏产品结构中,晶体硅电池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薄膜电池及组件的份额日渐减小,目前市场上95%以上的光伏电池产品为晶体硅产品。而且薄膜产品的供应商中,美国First Solar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除美国First Solar外,没有一家薄膜光伏制造企业形成GW级的组件生产能力,甚至超过100MW的薄膜光伏企业也屈指可数。
在硅料领域,国内多晶硅料产业在过去的5年内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从早期出现的“拥硅为王”到目前多晶硅制造企业的举步维艰,多晶硅料的价格已经从高峰期的500美元/公斤降到现在的20美元左右,整个多晶硅行业的发展几乎就是国内太阳能行业发展的缩影。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已经形成了以徐州中能为代表的若干家产能超过万吨的企业。随着多晶硅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冷氢化等技术的发展,多晶硅的生产成本急剧降低,目前国际一线大厂的多晶硅料成本在20$/kg左右甚至更低,而多晶硅的售价已经低于国内众多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国内只有少数企业处在生产状态,绝大多数国内多晶硅企业由于能耗过高,产能偏小等问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处在关停并转的阶段。
在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制造方面,过去5年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产能的急剧增加并导致光伏组件价格大幅下跌,多家国外晶体硅光伏电池厂商或者被迫停产,或者直接寻求破产保护。据相关报道,目前国内的太阳能组件产能约为30GW左右,而全球的组件产能约为50GW。目前,中国的电池和组件制造商已经具备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全球前十大光伏电池和组件供应商中,中国大陆区的就有5家。
在薄膜电池制造方面,国内外的非晶硅薄膜电池生产线均处在停产半停产状态。在非硅薄膜领域,国内外有多家公司开展CdTe,CIGS薄膜,燃料敏化电池(DSSC)的研发工作,但大多只处于中试状态,投放市场产品较少。
在聚光光伏领域,虽然已有多家光伏公司的产品投放市场并建设了MW级示范电站,但全球聚光光伏组件的核心部件如砷化镓芯片多采用欧美或者台湾芯片,且聚光光伏发电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存在较多问题。
1.2.3光伏产业的发展趋势
作为新兴的能源产业,随着化石燃料的耗尽,太阳能作为人类替代能源的一种方式,仍然具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目前,光伏发电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依然微乎其微,即便是光伏装机容量最大的德国,2011年其光伏发电量的份额仅为3.2%。一旦全球光伏装机容量达到目前的德国水平,未来也将产生巨大的市场。
我国国家出台的“十二五”能源产业规划中,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明确在2015年,中国的装机容量目标为21GW,国内光伏发电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青海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路径看,发展光伏产业是保障能源供应、建设低碳社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间,全球光伏产业将继续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同时面临着大好机遇和严峻挑战。
长远来看,世界常规能源供应短缺危机日益严重,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已成为造成自然环境污染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寻找新兴能源已成为世界热点问题。在各种新能源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无污染、可持续、总量大、分布广、应用形式多样等优点,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1.2.4光伏产业发展的新特点
1) 发达国家对于光伏产业的政策支持趋于弱化。由于光伏发电的成本比火电及核电高,所以政府补贴力度对光伏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欧债危机以来,由于压缩政府支出的压力,欧盟各国先后削减了光伏发电的上网补贴。而目前国内支持光伏应用的政策体系和促进光伏发电持续发展的长效互动机制正在建立过程中,太阳能电池产品多数出口海外市场,产业发展受金融危机和海外市场变化影响很大,对外部市场的依存度过高,不利于持续健康发展。
2) 贸易保护主义急剧抬头。过去几年,太阳能的发展几乎处在完全市场竞争的状态。由此,技术实力雄厚的欧洲和美国在光伏生产设备制造和高品质多晶硅料的生产优势突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硅片、电池片及组件领域的形成了巨大的规模优势,而欧洲成为了最大的市场。目前,这种全球分工的局面日益受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尤其是针对中国的光伏电池和组件的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继美国采取“双反”之后,欧洲的“双反”也已立案,甚至作为新兴市场的印度也有此打算。中国作为光伏产业制造链的中段,对外依存度高,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彻底摧毁中国的光伏产业。
3) 技术创新成为业内主流。目前光伏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寒冬。为降低成本,业内主流企业和研发机构均投入大量的资源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国内位居全球前五的光伏企业均推出了自己的高效产品。可以预料,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问世,光伏发电将朝着平价上网的目标进一步迈进,并且存在新技术极大地改变甚至颠覆目前的全球太阳能产业格局的可能。
4) 全球光伏产业的大整合即将到来。当前的产能过剩导致了价格暴跌,目前整个光伏已处于全行业亏损状态。根据产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最终必将有大批产能退出市场。在产业整合的过程中,具有资金链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的企业将突围成为行业新的领导者,而早期依靠火爆市场迅速扩张产能但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以及企业运营方面欠佳的公司必定被淘汰。生存下来的企业必定依靠技术优势和管理营运优势建立良好的资信和品牌优势,彻底跳出产品的恶性价格战。
5) 市场应用不断拓展,降低成本仍是产业主题。太阳能光伏市场应用将呈现宽领域、多样化的趋势,适应各种需求的光伏产品将不断问世,除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外,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发电系统、分布式的小微型光伏系统、离网光伏系统等也将快速兴起。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系统的成本持续下降并逼近常规发电成本,仍将是光伏产业发展的主题。从硅料到组件以及配套部件等均将面临快速降价的市场压力,光伏电池将不断向高效率、低成本方向发展。
6) 光伏制造企业大量进入光伏发电领域。由于光伏组件大量滞销,光伏制造企业将目光转向光伏电站,在国内外均出现光伏制造企业自建或者与发电公司合作等方式进入光伏发电领域,提振组件销售水平。
1.3规划的意义与必要性
1.3.1响应国家能源战略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也是少数几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煤炭约占商品能源消费构成的75%,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将成为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能源多元清洁发展……加强并网配套工程建设,有效发展太阳能发电”。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要求,“积极推进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的产业化发展,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2010年10月,国务院在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太阳能资源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光伏发电已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中技术成熟、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之一,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我国光伏“十二五”规划装机目标已基本确定为21GW,在此期间,我国将重点鼓励各类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
青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大省,属于太阳能发展规划重点区域。根据《青海省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太阳能发电项目建设步伐,将青海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基地。开发光伏发电符合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和能源产业发展方向。
1.3.2地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十二五”时期,青海省根据能源资源隶属和开发建设条件,提出统筹区域能源协调发展以及加强能源区域合作的开发利用布局,大力发展新能源。《青海省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建成大型并网光伏发电容量3600MWp,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容量200MWp,微网和离网光伏发电20 MWp。根据格尔木市自然地貌特点,围绕城市功能的提升,采取统一规划、规范设计、有序建设的方式,建设大型地面并网光伏发电站、在城市及各类工业园区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以及在无电地区大力发展微网和离网光伏发电。
格尔木太阳能资源丰富,开发太阳能资源是该地区走能源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一步。开发建设本项目对所在地区增加能源供应、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3.3改善能源结构的需要
大力发展光伏发电,有着明确的战略目的,即大力发展后续能源,逐步替代矿物能源,改变传统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摆脱对有限矿物能源的依赖与束缚,改善生存环境,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同时使我国在本世纪的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格尔木太阳能资源较丰富。目前光伏发电开发已日趋成熟,投资逐渐降低。因此,建设本项目,有利于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有利于改善电力结构。
1.3.4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需要
从环境的角度来看,世界的主要污染源是燃烧煤、油或天然气的发电站,它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总排放量的40%,由此造成的大气层温室效应无法克服;而燃烧煤、油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大气中水汽相结合形成酸雨,污染环境,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开发太阳能符合国家环保、节能政策,不仅能减少常规能源的消耗,还能够减少燃用常规能源所产生的大气污染,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为山川秀美做出贡献。
1.4规划编制依据
1) 《国家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
2) 《青海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3) 《青海省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
4) 《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
5) 《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扎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纲要》
6) 《青海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
7) 《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国家能源局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
9) 《格尔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0) 《青海省太阳能综合利用总体规划》,《青海柴达木盆地 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规划报告》;
11) 《格尔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12) 《海西地区“十一五”电网规划及 2020 年远景展望》 (2004年07月)
13) 《格尔木~甘森 330kV 输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8年08)
14) 《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促进太阳能光伏风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项目用地的意见》(青国土资土(2010)25 号文)
15) 《青海省并网光伏电站工程接入系统研究报告》。
1.5规划地域和时间范围
规划的地域范围为格尔木市全市行政管辖范围,包括郭勒木德镇、唐古拉山镇、察尔汗行政委员会、大格勒乡和乌图美仁乡,土地面积1191万公顷。
规划的起始年为2014年,终结年为2030年。其中2014—2020年为规划第一阶段,2021年—2030年为规划第二阶段。
2格尔木的现状、发展思路以及光伏发电的基础
2.1自然地理
格尔木市位于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隶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全部辖区由两块互不相连的地域组成。一块是市区所在的主体部分,位于柴达木盆 地的西部,地跨北纬 35°10′─37°45′,东经 91°25′─95°12′,东西长约 450 公里,南北宽约 225 公里。东面与都兰县毗邻,西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北以大沙梁、台寺乃尔湖与大柴旦镇、茫崖行委相接,南以博卡雷克塔格山与玉树 藏族自治州接界。另一块是唐古拉山地区,位于市区南部。唐古拉山乡政府所在地沱沱河沿,距格尔木市 425 公里,该区地理座标为北纬 32°21′─34°56′,东经 89°23′─93°31′,东西长292.5公里,南北宽172.5 公里,西、南两面与西藏自治区相连,北、东两面与玉树藏族自治州相连。全部辖区面积为 123463 平方公里。
格尔木市地处欧亚大陆中部,地貌复杂,地形南高北低,由西向东倾斜。昆仑山、唐古拉山横贯全境。境内雪峰连绵,冰川广布,冰塔林立,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
2.2地形、地貌
格尔木市辖区幅员广大,地形复杂,按照总的地形构成,大体可分为盆区高原和唐古拉山北麓山区两部分。格尔木南依昆山,北临东达布逊湖,整体地形南高北低。南部昆仑山区峰峦起伏,海拔在 3000~6000m,由南向北依次为海拔 4200m 以上的冰雪高山、海拔 3200-4200m 的雨雪中山、海拔 3000-3200m 的干寒低山。北部分别为海拔 2800-3000m 的山前戈壁平原、海拔2700-2800m 的细土平原和盐沼,东达布逊湖为流域最低处,湖面海拔 2675m。
格尔木冲洪积扇是戈壁平原发育规模较大、形态完整、结构清晰的典型冲洪积扇,扇顶高程 3000m-3100m,由卵砾石夹大漂石组成;扇中高程 2800-2860m 多由砂砾石组成,地形平坦,遍布砂砾,为戈壁滩主要部分;扇前高程低于 2800m,由砂土、粉质粘土组成,地下水溢出,泉水汇集成河,水草茂盛。格尔木市区地处格尔木河冲洪积平原上,地形平坦,地势南高北低。市区平均地面高程 2807m,平均坡度南部 10.4‰右,北部 4.4‰,格茫公路以南为戈壁砾石带,以北为细土绿洲带。
2.3气候及太阳能资源
格尔木市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深居内陆,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空气含氧量为平原地区的74.1%。年平均降雨量在 23.6─68.0 毫米之间,年均蒸发量为 2386─2927.7 毫米。
由于当地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日光穿透率高,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年均日照为3096.3 小时,年总辐射量为6950 兆焦/平方米,仅次于西藏,位居世界第三。在同一个发电日且正常日照之下,格尔木地区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平均发电量(相同装机)比邻省区要高15%-25%,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潜力巨大。
2.4社会经济发展
格尔木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柴达木盆地南缘中部,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管辖的副地级市,也是青海省第二大城市。格尔木作为城市的历史虽然短暂,但格尔木市所辖广阔地区是中国历史上西部少数民族轮番更替游牧的地区之一,留下了各个民族别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格尔木市城区位于格尔木冲洪积扇戈壁带与细土平原的结合部位,市区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 94°54′,北纬 36°24′,平均海拔 2870m,市区建成区面积为30.22平方公里。格尔木市地处青海省西部、青藏高原腹地,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 12 万多平方公里。
根据2007年格尔木市统计年鉴,流域内人口为21.86万人,其中城镇、农村 人口分别为18.15万人、3.71万人。
格尔木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资源配置在全国独一无二,广泛分布着钾、钠、镁、锂、硼、锶、锑、石油、天然气、黄金、宝玉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有30多种位居全国前10位,其中钾、钠、镁、锂总储量占全国第一位。
格尔木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主战场,百万吨炼油、百万吨钾肥和石油天然气三项工程项目的投资和兴建,形成了格尔木市的工业框架和基础。在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的同时,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良好的资源禀赋,格尔木正在全面构建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商贸及物资流通业 和黑色有色金属加工 、特色农牧业 、高原旅游业为主的“ 3+ 3”产业体系。
2.5土地资源广阔
格尔木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地貌由周边向中心依次呈现高山、戈壁、沙漠和湖沼环带状结构,平原戈壁广阔。格尔木拥有大量的国有未利用荒漠化土地,辖区面积12.45 万平方公里,适合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土地面积近6.2 万平方公里,多以广阔的戈壁滩、砂砾地为主,并且地势平坦开阔,地表植被稀少,发展并网光伏发电园区土地优势得天独厚。
2.6交通便利
格尔木地处青海省西部,居于青、藏、甘、新四省区地理中心,是南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也是青藏高原上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青藏铁路格拉段从这里起点,青(海)(西)藏、青(海)新(疆)、敦(煌)格(尔木)三条公路干线在此交汇;格尔木机场已开通西宁、西安、北京、成都等地的航班。随着格尔木至敦煌、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的开工建设,以公路、铁路、民航和管道运输等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立体交通网络将进一步完善。
2.7电力系统概况
2.7.1 青海省电网概况
青海电网位于西北电网的西部,向东通过1回750kV线路和6 回330kV线路与甘肃电网相连。青海电网主要电压等级为750/330/110kV,截止2007年底,青海省已建成750KV变电站1座,主变1台,总容量150万kVA。已投运750kV线路(官 厅~兰州东)1条,长度140.7km;青海东部330kV电网已基本实现单环网结构, 并向西延伸到了柴达木腹地的格尔木。
青海电网供电范围已覆盖东部的西宁、海东、黄化;中部的乌兰、格尔木等地区,西宁及海东是电网的核心地区。青海省电网按照各供电范围划分可分为西宁、海东、黄化、海北、海南、海西六个地区电网,按自然地理划分主要由西宁电网、海东电网和海西电网三部分组成。电力负荷主要集中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
截止2012年底,青海电网总装机容量14460MW,其中水电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75%;光伏、世纪新能源网等新能源发展迅速,占总装机容量的9%。2012年全省用电量600亿kW.h,同比增长7.4%。
2.7.2 海西电网概况
海西地区电网分为中部、东部、西部电网。其中,中东部电网以乌兰、巴音、盐湖和格尔木四座330kV变电站为主供电源,辅以地方小水、火电厂;海西中部电网以格尔木市为中心,北至柴旦,东到诺木洪、大格勒,西至甘森;中部电网格尔木地区于2001年与青海主网联网,以330kV格尔木变为主供电源。目前,地区电 网通过330kV龙羊峡~乌兰~格尔木和湟源~明珠~乌兰~巴音~盐湖~格尔木双回输电线路与主网相连。海西东部电网以乌兰为中心,北至天峻,东到茶卡,南至 宗加、巴隆,西到德令哈。
海西西部地区为冷湖、茫崖两个行委所辖的冷湖、茫崖、花土沟三镇,为三片孤立供电网络。供电电源均为企业、地方自备燃油(气)电厂,由企业自建、自管、自用。
海西电网主要集中在海西中部,海西中部电网以格尔木市为中心,北至柴旦,东到诺木洪、大格勒,西至乌图美仁;目前海西中部电网分为格尔木、诺木洪两个地区电网。其中格尔木电网已于 2001 年底与青海电网联网,以330kV格尔木变为主供电源,诺木洪电网现在仍独立运行。
海西东部电网以乌兰为中心,北至天峻,东到茶卡,南至宗加、巴隆,西到德 令哈。海西西部电网包括冷湖、茫崖两个行委所辖的冷湖、茫崖、花土沟三镇,为三片孤立供电网络。由于海西西部地区地里位置偏僻,经济发展落后,负荷水平低,还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保持孤立小网运行。
2008年,海西电网有330kV变电所4座,变电总容1230MVA,110kV变电站23座,变电总容量828.9MVA;35kV变电所15座,变电总容量75.25MVA。海西地区现有330kV线路4条,长 925.753km;110kV线路28条,长1325.766km;35kV线路31条,长 836.971km;10kV配电变压器2063台,总容量350.62MVA; 10kV线路74条,长1722.23km,10kV配电线路主干线最长为59km。 截止2008年底,全网共有110kV变电站23座,主变压器17台,变电总容量828.9MVA(其中用户变10座,变电容量为256.4MVA);110kV 线路39条,总长1865.7km;110kV电网容载比为3.3,110kV送电线路最大供电半径为175.51km。2008年海西电网运行的电站30座,总装机容量434.875Mw,其中:格尔木燃气电站装机容量300MW。青碱火电厂装机容量30MW,大干沟水电站装机容量 20MW、小干沟32MW、乃吉里12MW、一线天一级7.5MW、一线天二级8MW、南山口12MW、黑石山一级3MW、黑石山二级0.8MW、白水河一级0.64MW、白水河二级0.48MW、白水河三级0.75MW、白水河四级0.5MW、白水河五级0.75MW、本康0.25MW、劲旅0.125MW、 巴农四级0.6MW、巴农五级0.6MW、都兰河一级0.2MW、都兰河二级0.4MW、香加水0.64MW、夏日哈一级0.5MW、夏日哈二级0.25MW、夏日哈三级0.25MW、热水0.5MW、 察苏一级0.375MW、察苏二级0.375MW、莲湖0.57MW、查农0.82MW,共计水电站28 座,装机104.875MW。
2008 年海西电网最大用电负荷 238.4MW,供电容量 13.75 亿 kWh,最大峰谷差 65MW。
2.7.3格尔木电网、电能消纳市场
格尔木作为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电力需求非常旺盛。2008 年格尔木地区售电量9.25 亿千瓦时,占海西地区总售电量的70%,预计到2020 年格尔木地区总用电量将达到60亿千瓦时。并网光伏发电园区建设缓解了格尔木地区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得矛盾。西北电网覆盖的青海、甘肃、陕西、宁夏四省区能源资源丰富,不仅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还有较丰富的水能资源,以及丰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的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将是我国最具备能源资源可持续输出的地区。
格尔木地区电网供电电压等级为330/110/35/10 千伏,现有330 千伏变电站2座,总容量30 万千伏安;110 千伏变电站13 座(其中属于用户变6 座);35 千伏变电站18 座。330 千伏线路2 条,总长度504.46 公里;110 千伏线路17 条,总长度777.2 公里;35 千伏线路18 条,总长度250.9 公里;10 千伏线路28 条,总长度235 公里。格尔木电网覆盖范围东至大格勒、西至郭镇、南至沱沱河、北至察尔汗。
根据“十二五”电网规划建设,海西电网以750kV 输变电为骨架,330kV 输变电为支撑,110/35/10kV 输变电为补充、连通青海、甘肃、新疆、四川的综合电网构架。“十二五”期间,建成青海至西藏750kV 暨±400kV 交直流联网工程、750kV 格尔木-甘肃电网联网工程、750kV 格尔木—新疆电网联网工程、750kV 格尔木—成都电网联网工程及格尔木辖区7 条330kV 输变电工程、7 条110kV 输变电工程, 750kV特高压电网的建设为未来远距离送电提供了保障,将格尔木建成西电东送的电力十字大通道,着力打造区域性电力保障的枢纽,加之青海电网拥有全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的黄河上游水电基地。通过水电基地以其强大的补偿调节能力与光电、世纪新能源网联合运行,可以有效减弱太阳能、风力发电带来的电网安全、稳定问题,补充太阳能、风力发电的先天不足,太阳能光伏发电园区的建设具有广阔的电力消纳市场和完善的电网结构为今后并网光伏发电园区并网提供便捷的上网条件。
2.8格尔木市城市发展思路
新能源城市的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工业、交通、燃气、电网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市紧密联系,互为支撑的。
预计至“十二五”期末,格尔木城市人口规模为33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35km2,城市化水平89%;远期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37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40km2,城市化水平90%。(以上均不包括察尔汗盐湖化工工业区增加的面积)。根据格尔木市政府已经完成的相关规划,各主要基础设施的发展思路如下:
2.8.1城市功能分区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随着打造“三个枢纽”、“三个中心”和“八个产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至规划期末把格尔木市建设成为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沙漠绿洲。
在城市建设发展方面按照“东拓西展、南进北连”的总体发展思路,拓展城市框架,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和带动区域及城乡协调发展,形成城市发展新格局,为推进城市大发展、经济大跨越、社会大进步构建载体和平台。“十二五”期间城市发展方向为:
东面——“东拓”:根据市域产业布局规划,依托现有昆仑经济开发区,向东加快道路、给排水、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同时,推动冶金工业小区、太阳能光伏产业园区和西藏工业园区的建设,促进城市用地向东拓展。在发展壮大冶金工业和加快能源产业建设的同时,把城市东部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区。
西面——“西展”:依托格茫公路、滨河路和察格高速公路,以及规划建设中的机场快速路、北海路跨河大桥,结合格尔木河景观改造工程,引导城市建设跨过格尔木河向西开展,为西部生态宜居区的打造奠定基础;同时,加快推进郭勒木德镇城乡一体化,加强该地区道路、供水、电、气和环卫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工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为城市向西拓展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
南面——“南突”:主要依托青藏铁路和规划建设的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格尔木至成都铁路,充分发挥格尔木作为区域交通枢纽的优势,在城市南部区域规划建设铁路物流专用线和现代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满足工业化发展需求,进而推动城市建设向南挺进,城市建设用地向南扩展;
北面——“北限”:一方面,主要依托格尔木工业园察尔汗盐湖化工小区建设,形成以盐化工和冶金产业为主的北部工业组团,并通过专用公路与东部工业区有机联系,实现组团集群发展;另一方面,在城市北部的生态湿地区域要坚持保护湿地,科学谨慎建设,限制城市向北的过度发展,除建设必要的道路交通、市政管网设施以及生态公园等项目外,原则上不规划发展民用住宅、商业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调节城市气候。
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发展城市外围组团,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构建“一城、四区”的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一城”:格尔木中心城区。
“四区”:东部工业集中区;北部察尔汗盐湖化工区;南部仓储物流区;西部新城。
城市中心区:通过旧城改造和重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格尔木市城市中心商业区建设,大力提升、完善以铁路客运站北部现状老城市中心为主体的城市主商业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功能。
城东工业区:在现状工业区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建设,配套建设为工业区服务的居住区,形成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之一。
西部新城:通过郭勒木德镇城乡一体化建设,推进西部新城建设,在格尔木河西岸形成以居住、商业配套功能为主的城市新区。
城南物流区:结合城市南部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在铁路客运站南部区域形成的城市新的居住生活区,以及以地区性综合交易市场、货物流通中心、大型仓储中转设施为主的现代物流园区。
城北工业区:通过对格尔木工业园察尔汗盐湖化工小区的进一步建设,配套建设为工业区服务的居住区,将北部工业区建设成为城市的主要工业区之一。
规划至“十二五”期末,城市人口规模为33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35km2,城市化水平89%;远期至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为37万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40km2,城市化水平90%。
2.8.2工业园区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格尔木市加强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黑色有色金属冶炼三个工业小区。盐化小区以察尔汗盐湖和东西台吉乃尔湖为依托,以青海盐湖集团公司和中信国安公司为骨干,以发展化肥工业、无机盐化工和氯碱化工为重点,在进一步扩大钾肥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和加工增值水平,构建盐湖化工产业链;炼化小区重点发展炼油、甲醇、醋酸、二甲醚等产品,逐步形成油气化工与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工业融合互补、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冶金工业小区以肯德可克、索拉吉尔及周边地区铁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为依托,着力构建冶金工业产业链。通过盐湖小区、炼化小区、昆仑小区之间产品、副产品或废弃物的交换,逐步形成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及黑色有色金属为一体的综合开发利用格局。
根据各工业园区的规划,到2015年规划项目建成用电负荷预计达到300多万kW,其中察尔汗盐湖负荷最大,为249.07万kW,其次为昆仑经济开发区为63.6万kW。
2.8.3城市交通发展思路
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和拉开城市框架需要,完善中心城区“七纵七横”城市干道网络。新建长江路、天山路,续建北海路,新建泰山路立交桥和机场快速路。其中,长江路位于城南新区的南缘,是城市总体规划南部最重要的交通干道,通过项目建设使城南区的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北海路是城区最北部的环城主干道,北海路的修建将进一步促进城市污水管线的建设,对增加污水的收集率具有重要意义;泰山路立交桥横跨铁路连接编组站,对连接城市南北区交通联系,完善城市交通框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改善市区交通压力意义重大。此外,还要加强对现有其他道路的改、扩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至规划期末,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8m2。
从市内交通来看,格尔木市有公交线路6条,公交专线6条。公交线路总长1520km,其中最长一条为120km。现有的公交车主要为燃气汽车,线路长的远郊车采用油气两用,拥有公交车114辆、出租车1189辆。
2.8.4电网规划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海西东部电网共新建及改扩建公网110kV变电站6座,新增变电容量244.5MVA,新建110kV线路共计275km(不含电铁及用户供电线路)。随着城市和工业用电量增大,“十二五”期间格尔木电网将进行:
——格尔木110kV电网优化工程,形成格尔木~格炼双回110kV线路、格尔木~白杨双回110kV线路,该工程需新建110kV线路约25km。
——110kV格尔木中心输变电工程,建设中心110kV变电站(2×40kVA),初期先上一台主变。系统接线考虑将光明~渔水河线路渔水河侧改接入330kV格尔木变,光明侧改接入中心变,并新建昆开~中心线路,新建110kV线路30km。
——110kV纳~五~沱Ⅱ回线路工程,规划在2012年建设110kV纳~五~沱Ⅱ回线路,新建线路约200km。
——110kV郭乡输变电工程,随着小型选矿厂和生物产业科技园建设,建设110kV郭乡变,主变容量考虑最终按2×50MVA考虑,初期一台。系统接线考虑将渔水河~中灶火线路中灶火侧改接入110kV郭乡变,渔水河侧利用原有线路走廊建设渔水河~郭乡110kV线路约40km。
——110kV大格勒输变电工程,为满足格尔木大格勒乡生产生活及周边金矿等资源开发用电需求,规划在2015年建设110kV大格勒变电站,主变容量最终考虑2×20MVA,系统接线考虑就近将格尔木~诺木洪110kV线路“π”接入大格勒变。新建线路约14km。
2.9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建设成果
2.9.1 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成果
根据《青海柴达木盆地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规划报告》的要求,在格尔木市东出口、南出口、格尔木河西、小灶火和乌图美仁地区建设5个光伏产业园区,总规划用地面积259.2平方公里,总规划装机容量7436兆瓦。目前,已建成并网光伏发电容量1103兆瓦,截止2013年6月底共累计发电15亿千瓦时,其中今年1-6月发电6.2亿千瓦时。
2013年在省发改委的大力支持下,共安排新增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项目11个,装机容量260兆瓦,总投资约为29亿元,截止6月底青海水利水电集团格尔木光伏发电有限公司30兆瓦、三峡新能源格尔木发电有限公司20兆瓦和北控绿产青海新能源有限公司20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等三个项目开工建设。其余项目正在积极进行前期工作,即将陆续开工。
2.9.2太阳能光热发电工程建设成果
在加快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的同时,格尔木积极开展太阳能热发电的各项工作,已委托省工程咨询中心编制《格尔木市光热园区发展规划》,为项目建设提供规划依据。黄河工电格尔木2×5万千瓦光热发电项目取得国家能源局开展前期工作路条。国电电力、华能青海分公司、德州高科三家企业光热项目取得省发改委前期工作路条。截至目前,华能一期49.5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和国电电力一期49.5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可研审查已完毕,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
2.9.3电网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为确保新能源项目建成顺利发电,提高园区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格尔木市加推进新能源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一是电网项目顺利完工。750千伏柴达木换流变电站扩建工程、新疆-西北主网联网750千伏第二通道工程均已于上半年顺利建设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提升海西地区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增强青藏联网工程的可靠性,大幅提高电网对光伏发电的接纳能力,为柴达木地区光伏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坚强可靠的支撑。二是加快东出口光伏园区道路一期项目建设,该项目总投资7816万元,目前已建成。与此同时还加快园区太阳能检测与实证研究中心、供水、绿化及景观设施建设的前期工作,努力把光伏产业园区打造成集发电、示范、培训、旅游观光一体的绿色环保产业园区。
3指导思想、城市发展思路、基本原则
3.1 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理念,以开发格尔木优质的太阳能特色资源为起点,充分考虑和分析全球新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在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中,要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严格按照国家、青海省和格尔木市三级单位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将各项环保措施在早期规划、项目审批、项目建设和项目运营中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光伏发电环保经济的优势。
要根据格尔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和可用地等相关资料,合理的设置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在电场地点的选择上,要通过在合理布局光伏电场的分布区域,使电站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最大化。
在发电产品应用上,建立“晶硅为主,统筹兼顾”的光伏产品思路,以提高发电量,最大化电站经济效益为主要技术和经济目标,提升光伏电站核心元器件的技术水平和稳定性。
规范和提高光伏电站的勘察、设计和施工水平,深入探索光伏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机制,建立光伏电站服务业,适当通过光伏电站建设带动相关制造行业发展,最终形成良性的光伏发电经济。
要通过有重点、分阶段力争把格尔木光伏产业,建设成全国重要的光伏示范区和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2基本原则
3.2.1坚持统筹规划,环保优先的原则
整个格尔木地区的光伏发电要按照统筹规划的要求,将用地规划、市政道路、场区供水、电场用电、光伏并网、电站储能、电网建设按照光伏发电规划的相关要求,做好各自规划,同步并行建设,争取做到电站建设有规划、建设用地有保障、市政道路及供水等能配套、建成电站能并网、并网电站不弃光、电网接纳不限容。
要统筹光伏晶体硅电站、薄膜电站、聚光电站和光热发电之间的电站配额分配,统筹固定阵列发电与追踪式发电的比例关系。要统筹并网光伏电站与离网光伏电站之间的关系,坚持大面积并网为主,小微电网解决集中无电区的用电难问题,同时适当布局独立的离网发电解决散居无电区的用电问题。
在整个规划中,要将“环保优先”落实到底,将植被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措施落实到底。
3.2.2坚持合理利用、高性价比的原则
光伏电站的布局和运营要按照最大化利用格尔木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按照在规划区域内遵循高性价比和合理最大化电量的原则确定电站配额的分配、审核批准光伏电站的建设方案和运营方案。
要根据最大化利用光照资源的原则,严格建立组件、逆变器等进入格尔木的技术门槛,坚决淘汰低效组件和劣质组件。
3.2.3坚持模式创新,技术引领的原则
要在电站建设、电站运营中坚持模式创新的原则。要积极推进电站建设资金来源多样化,鼓励建设单位通过应用融资租赁、商业票据、投资基金债券等间接融资方式,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摆脱单纯依靠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建设的问题。
要大力提升电站建设和运营的各项技术,从前期的勘察设计、土建安装、电站运营各方面大力使用经过验证的各种新技术,尤其是要大力推进电站运营的专业化,推进电站物业等服务领域的建设,提升电站的技术和运营水平。
3.2.4坚持专业经营、长期运营的原则
要在电站建设和运营中积极向专业化运营方向靠拢,引导企业走电站业主和电站物业的模式,在早期建设和实际运营中,推进各个阶段的专业化。针对目前电站建设和运营标准缺失的特点,积极推进标准建设,确保电站的快速建设,高效运营,长久运营。
要对已经建成的电站运营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创造各种条件使已有电站能够高负荷运行。
4光伏发电的总体发展目标
4.1并网光伏发电站布局
并网光伏发电园区选址应结合光伏电站建设的特点、地形、地貌、上网条件、资源禀赋等综合因素,在选址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场址区大气透明度好,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
(2)项目规划用地为国有荒漠化未利用土地,地势开阔、平坦,地表植被稀少、规避自然保护区、公益林和草场,符合环保规定。
(3)项目规划场址无矿产覆压,无名胜古迹,远离军事保护区、机场及人员密集区。
(4)场址范围地质构造稳定,承载力相对较高,无洪涝灾害等潜在危险。
(5)场址范围靠近主干网,为并网提供便利条件。
(6)场址具备便利的交通、用电、用水、通讯条件。
在充分考虑格尔木市的地形地貌、太阳能资源、电网条件、交通运输、地质条件等因素,并调查了自然保护区、军事用地、探矿采矿权属、文物保护、气(油)管线、电网规划、交通规划、光热规划和世纪新能源网规划等其他规划。在此原则上对格尔木市并网光伏发电园区进行规划选址,共提出了5 处规划场址:东出口、南出口、格尔木河西、小灶火、乌图美仁。
4.1.1格尔木东出口场区
格尔木东出口并网光伏发电园区区域场址位于格尔木市区约14km 处,东距昆仑经济开发区7km,占地约120 平方公里,预留6 平方公里750kV 变电所场址。发电场场址坐标:
1#(N36°21′08" ,E95°05′54″);
2#(N36°19′40″,E95°10′51″);
3#(N36°22′23″,E95°10′59″);
4#(N36°22′21″,E95°11′45″);
5#(N36°19′46″,E95°11′40″);
6#(N36°19′42″,E95°15′18″);
7#(N36°24′50″,E95°15′26″);
8#(N36°24′54″,E95°11′49″);
9#(N36°23′39″,E95°05′09″);
在该区域内拟建设3—3.9GW的并网光伏电站。在2020年前,先实施约1GW的电站装机容量,在2021到2030年最终实现其余约3GW的总装机量。
4.1.2格尔木南出口场区
格尔木南出口光伏发电园区场址场址位于格尔木市区南13km 处,G109 国道西侧,占地约2.2 平方公里。场址坐标:
1#(N36°19′19" ,E94°49′05″);
2#(N36°17′44″,E94°48′20″);
3#(N36°19′34″,E94°48′24″);
4#(N36°18′05″,E94°47′30″)。
该区域面积相对较小,离市区相对较近,是五大电场中面积最小的一块。其装机容量要控制在65—80MW之间,该区域的装机要在2020年前完成。
4.1.3 格尔木河西场区
格尔木河西光伏发电园区场址位于格尔木市区南13km 处,格尔木河北,G109 国道西侧,占地约70 平方公里。场址坐标:
1#(N36°24′40" ,E94°46′48″);
2#(N36°17′18″,E94°44′43″);
3#(N36°22′43″,E94°42′08″);
4#(N36°17′25″,E94°41′53″)。
该区域面积相对较大,其装机容量要控制在1.8—2.25GW之间,该区域的装机要在2020年前完成500MW装机,其余在2021年到2030年间完成。
4.1.4小灶火场区
格尔木小灶火并网光伏发电园区场址位于格尔木市以西约133 公里,格茫公路北侧,占地约18 平方公里。场址地处戈壁荒滩,场地开阔,地形平坦,交通较为便利。场址坐标:
1#(N36°45′20" ,E93°36′55″);
2#(N36°47′42″,E93°34′55″);
3#(N36°47′50″,E93°39′15″);
4#(N36°48′23″,E93°35′44″)。
该区域地形条件相对较好,但距离格尔木市距离较远。可完成装机约470—578MW之间,根据青海省光伏发电规划,要求在2015—2020年前完成全部装机。
4.1.5乌图美仁场区
格尔木乌图美仁并网光伏发电园区场址位于格尔木市区西约184km 处,格茫公路北侧,占地约49 平方公里。场址地处戈壁荒滩,场地开阔,地形平坦,南侧紧邻格茫公路,交通较为便利。场址坐标:
1#(N36°52′53" ,E93°05′13″);
2#(N36°56′11″,E93°01′33″);
3#(N36°53′29″,E93°07′44″);
4#(N36°58′04″,E93°04′38″)。
该区域地形条件相对较好,但距离格尔木市距离较远。可完成装机约1.26—1.575GW之间,建议在2015—2020年前完成装机300MW, 其余在2021—2030年间完成装机。
4.2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布局
根据格尔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电网发展规划,计划在2013年~2017年的五年内,分年连续开发。其中2013年开发约10MWp工程,2014~2015年开发约30MWp工程,2016~2017年开发约60MWp的开发任务。具体开发项目的顺序如下:
序号 |
项目名称 |
开发光伏容量(MW) |
储能中心容量(MWh) |
备注 |
1.2013年开发10MWp项目 |
||||
1.1 |
格尔本一中 |
4.2 |
2 |
|
1.2 |
格尔本二中 |
6.9 |
2 |
|
2.2014~2015年开发30MWp |
||||
2.1 |
党校教学楼项目 |
3.6 |
1 |
|
2.2 |
盐湖小区项目 |
12 |
2 |
|
2.3 |
格尔木市廉租房建设工程和棚户区改造 |
2.5 |
1 |
|
2.4 |
格尔本七中 |
4.8 |
1 |
|
2.5 |
藏青工业园项目 |
7 |
4 |
|
3. 2016~2017年完成剩余60MWp |
||||
3.1 |
藏青工业园项目 |
53 |
4 |
|
3.2 |
格尔木市廉租房建设工程和棚户区改造 |
6.14 |
|
|
4 |
合计 |
100.14 |
17 |
|
4.3离网及微网发电的布局
根据《青海省格尔木市无电区光伏供电规划》相关安排,分散居住的无电户全部采用320Wp的户用光伏电源解决用电问题;集中居住未超过30户的,采用320W的户用光伏电源解决用电问题。超过30户的,建设一座或数座独立光伏电站,配套建设铅酸蓄电池储能电站,视散居程度采用独立电源供电和微网供电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无电户的用电问题;寺院僧人少于30名的,原则上采用户用光伏电源解决,每5人配一套320W的户用光伏电源解决用电。寺院僧人多于30名的,采用建设一座独立光伏电站,配套建设铅酸蓄电池储能电站解决用电。学校一律建设独立光伏电站并配套建设铅酸蓄电池储能电站。一般要求铅酸蓄电池储能电站的容量要求可供3小时用电量。
建设光伏电站建设规模的具体原则如下表。
无电户 |
学校 |
寺院 |
|||
户数(户) |
规模(kWp) |
总人数(人) |
规模(kWp) |
总人数(户) |
规模(kWp) |
<30 户 |
320Wp户 |
40-150 |
30 |
<30 |
320W户用 |
30-45 |
20 |
150-220 |
40 |
30-50 |
20 |
46-60 |
30 |
220-300 |
50 |
50-100 |
30 |
60-80 |
40 |
300-400 |
60 |
100-160 |
40 |
80-120 |
50 |
400以上 |
80 |
160-260 |
50 |
120-180 |
60 |
|
|
260以上 |
60 |
>180 人 |
80 |
|
|
|
|
4.4 规划装机容量
本次规划阶段的装机容量在充分考虑太阳能电池类型、电池组件布置方式、土地利用率、电站的管理用地等因素,估算各并网光伏发电园区的装机容量。格尔木并网光伏发电园区规划装机容量见下表。
格尔木并网光伏发电园区规划装机容量汇总表
序号 |
场址 |
规划 面积 |
最小装机 容量MW |
最大装机 容量MW |
2020年前装机 |
1 |
东出口 |
120 |
3085 |
3857 |
1GW |
2 |
南出口 |
2.2 |
65 |
80 |
全部 |
3 |
格尔木河西 |
70 |
1800 |
2250 |
500MW |
4 |
小灶火 |
18 |
470 |
578 |
全部 |
5 |
乌图美仁 |
40 |
1260 |
1575 |
300MW |
合计 |
250.2 |
6680 |
8340 |
|
4.5上网电量估计
考虑影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效率的各种因素(主要包括:逆变器和变压器的效率损失、灰尘/积雪造成的损失、系统维修及故障造成的损失、高温(>25℃)造成的年平均损失及太阳能电池老化效率损失等),按照光伏发电系统多年平均效率为85%做保守计算上网发电量。
序号 |
场址 |
年利用 小时数 |
最小装机 容量MW |
最大装机 容量MW |
年发电量(亿KWH) |
|
最小 |
最大 |
|||||
1 |
东出口 |
2402 |
3085 |
3857 |
62.99 |
78.75 |
2 |
南出口 |
2402 |
65 |
80 |
1.33 |
1.63 |
3 |
格尔木河西 |
2402 |
1800 |
2250 |
36.75 |
45.94 |
4 |
小灶火 |
2402 |
470 |
578 |
9.60 |
11.80 |
5 |
乌图美仁 |
2402 |
1260 |
1575 |
25.73 |
32.16 |
合计 |
259.2 |
6680 |
8430 |
136.4 |
170.28 |
5 未来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5.1建设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接入系统
5.1.1格尔木东出口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接入系统初步方案
格尔木东出口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总装机容量为3.—3.9GW, 但大规模装机应当安排在2020年后的规划,根据《青海省并网光伏电站工程接入系统研究报告》近期接入系统方案,将在光伏电站区内升压至35kV,在开工的6站的中间建设110kV汇集升压站一座,将格尔木~诺木洪110kV 线路“π”接入升压变电站。
2015 年前预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500MW,2020 年前预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00MW,2030 年前预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800MW,根据《青海省并网光伏电站工程接入系统研究报告》远期接入系统方案,将在园区内新建330kV 汇集站一座,升压至330kV, 接入格尔750kV 变电站。
5.1.2格尔木南出口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接入系统初步方案
格尔木南出口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总装机容量为65—80 MW。根据《青海省并网光伏电站工程接入系统研究报告》远期接入系统方案,将在园区内新建110kV 汇集站一座,升压至110KV, 接至规划建设的330kV 格尔木西变。2015 年前所有规划装机容量必须全部装完,可以在园区内新建110kV 汇集站一座,升压至110KV, 接至规划建设的330kV 格尔木西变。
5.1.3格尔木河西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接入系统初步方案
格尔木河西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总装机容量为1.8—2.25GW。2015 年前预计将在格尔木河西新增光伏发电装机200MW,将在园区内新建110kV 汇集站一座,升压至110KV, 接至规划建设的330kV 格尔木西变。2020 年前预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800MW,将在园区内新建330kV 汇集站一座,升压至330KV,接至规划建设的330kV 格尔木西变。2030 年前预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960MW,接至园区规划的330kV 汇集站,升压后接入330kV 格尔木西变。
5.1.4格尔木小灶火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接入系统初步方案
格尔木小灶火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总装机容量为470—578MW。2015 年前预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20 MW,建成后送入就近的110kV 变电所。2020 年前预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200 MW,2030 年前预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284MW,初步拟定在光伏电站区内升压至110kV,在园区的中间建设330kv 汇集升压站一座,将格尔木~甘森330kV 线路“π”接入升压变电站。
5.1.5格尔木小灶火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接入系统初步方案
格尔木乌图美仁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总装机容量为1.26—1.575 GW。2015 年前预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45 MW,建成后送入就近的110kV 变电所。2020 年前预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400 MW,2030 年前预计新增光伏发电装机927 MW,初步拟定在光伏电站区内升压至110kV,在园区的中间建设330kv 汇集升压站一座,将格尔木~甘森330kV 线路“π”接入升压变电站。
5.2 开展发电场道路配套建设
道路的配套建设主要为电站建设时的物流以及后续运营中的消防等问题。
未来道路建设,重点需要进一步完善各园区内部的道路系统。在园区规划和光伏电站规划中要事先确定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组成。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布局要结合地形和光伏电站的分布。主干路为对外交通联络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原则上建议建设为双向四车道附设自行车道作为未来工业旅游的道路;次干道、支路解决局部区块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次干道建设为双向两车道,支路主要为在工业区开发过程中,为入园项目布局方便而需要细分规划区块增设的道路。园区道路一侧布置地下给排水管网,一侧布置园区公共市政管网,其余为绿化带。
道路横断面规划按照分区主干路、次干道、支路层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路面宽度和横断面型式。路面设计根据交通量,社区气候、水文、地质及筑路材料的分布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合理选材、方便施工、利于养护等方面进行。
原则上,各个电场内道路由环道和纵横向交通道组成。大型组件阵列之间的空地可以作为横向支路,所有横向道路均与环道相连,形成一个场内道路系统,便于较大设备的运输,满足日常巡查和检修的要求。组件阵列间的横向道路为现场原状,可稍做平整。通过对外交通公路,消防车可到达场区。
5.3 开展发电场区公用工程配套建设
公用工程配套建设主要内容为各个发电场区的供电、供水、通讯、网络、电视信号、三废处理等相关工程。
公用工程配套规划的原则是:采用公用辅助一体化全新理念,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公用辅助一体化是集中建设供电、供水、污水处理厂、废弃物处理、通讯、闭路电视等公用工程,引进专业公司投资运作公用辅助一体化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组成多元投资主体和区域公司参与的综合管理体制。
5.3.1 电场区的给排水系统建设
格尔木东出口并网光伏发电园区水源为格尔木经济开发区内的市政管网,可以就近接入市政管网作为生活、生产用水水源。总体考虑人的生活用水、绿化用水、道路浇洒用水、冲洗组件用水和漏逝水量,本厂区内的年总用水量按663794m3/a考虑。
格尔木南出口光伏发电园区,需在电站内打井作为生活、生产用水水源,新建园区的饮用水净化系统。本场区打井取水量按照 14310 m3/a考虑,包括园区的生活、绿化及浇洒道路及冲洗电池组件用水量。
格尔木河西光伏发电园区需在电站内打井作为生活、生产用水水源,新建生活用水净化站。本区域生活、绿化及浇洒道路及组件冲洗用水量按照总用水量为463918m3/a。
格尔木小灶火并网光伏发电园区需在电站内打井作为生活、生产用水水源,新建饮用水净化站。本工程生活、绿化及浇洒道路及冲洗电池组件用水量,按照121358m3/a考虑。
格尔木乌图美仁并网光伏发电园区需在电站内打井作为生活、生产用水水源,新建饮用水净化站。本工程生活、绿化及浇洒道路、冲洗电池组件用水量,按照318393m3/a考虑。
各个园区排水系统采用雨、污水分流制,雨水和和污水单独排放。生活污水排水系统收集园区各企业建筑物内卫生间、厕所、浴室、餐厅等设施的生活污水。各企业的生活污水处理及生产废水,将按照有关国家规范要求进行处理排放。雨水排水系统可采用地下管道排入厂外。
5.3.2 供电工程建设
光伏园区站用电规划均由市政供电,市政电源为主要电源,园区内自发电为备用电源,保证园区内各控制设置及其他需要双电源设备的安全可靠用电。规划市政电源电压为10kv,电源由就近的330kv/110kv并网点提供,园区内各企业生产、生活用电电源由各企业送出变电站内站用电变压器提供。
5.3.3 通信工程建设
规划产业园区电话需求量约2000 门。通信设施规划由各产业园区近期远期电话模块局交换机容量由格尔木电信局统一规划,本规划不做相关规划。
数字网络建设需要在各产业园区内构建宽带网,敷设主干光纤,各部门可将其局域网或单个用户端通过光纤与主干网互联,实现图文数字传输和处理,做到资源共享、通信快捷的目的。
对于丰富园区内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提供政务类、商务类、生活类、娱乐类等各种服务信息,组建园区内有线电视网,具体规划由专业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实施。
产业园区内的工业电视系统由各企业自行确定,以便实现对电站电气设备、光伏组件、主控室、进站通道等的视频监视。
5.4 调峰与储能方面的工作
由于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不稳定行,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对电网会形成巨大的冲击。因此,调峰问题是未来大规模并网光伏将遇到的最大问题。按照规划,未来全部装机完成后,将形成约相当于9GW装机容量的光伏电站。目前青海电网的装机容量为14.5GW(水电装机约10.8GW), 西北电网的装机总量约为25GW,因此,短期内省内调峰只能依靠省内水电站的调峰能力,调峰工作主要依靠西北电网。因此,在调峰工作方面,格尔木要主动协调青海电网和西北电网及早根据光伏发电情况调度和分配上网能力。
依靠储能电站建设,可以解决小区域内的调峰问题并充当生活生产备用电源。在储能领域,全球储能技术主要分为三类:物理储能,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化学储能,如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等;电磁储能,如超导储能、电容储能等。目前全球储能90%以上采用抽水方式进行,而化学储能在调峰及充放电方面的优势明显。但是,抽水蓄能受地理条件影响较大不符合格尔木实际,压缩空气蓄能和飞轮储能技术只是小功率范围内进行了试验性应用研究,距离大规模实用化还有一段距离。电磁储能领域,超导储能技术由于其需要复杂的制冷设备和昂贵的高温超导材料而造成了很高的成本,超级电容储能技术由于其储存容量较小,目前仍在试验阶段。在化学储能领域,最有希望的是锂离子电池储能和铅酸蓄电池储能,锂电池受温度、震动影响较大,存在自燃、爆炸隐患,而铅酸蓄电池最大的特点是成本低、使用维护简单、可回收利用,属于回收利用率最高的产品,达到95%,体现了循环经济,既安全可靠又有经济效益。
在储能领域,世界各国的储能站基于各种因素考虑也依然在大规模使用铅酸。所以,储能电站的主要依靠铅酸蓄电池做为主要储能装置。
6 投资估算与经济及社会效益
6.1 投资估算
2020年前新增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容量约2GW,按照目前的光伏市场价格,总投资需求约208.8 亿元。 2021—2030年,要完成装机量誉为5.8GW,总投资需求约为525.43亿元。
格尔木并网光伏发电园区规划装机容量汇总表
序号 |
场址 |
规划 面积 |
最大装机 容量MW |
2020年 前装机 |
2020年前总投资/亿 |
2021—2030投资/亿 |
1 |
东出口 |
120 |
3857 |
1GW |
85 |
242.8 |
2 |
南出口 |
2.2 |
80 |
全部 |
6.8 |
0 |
3 |
格尔木河西 |
70 |
2250 |
500MW |
42.5 |
148.75 |
4 |
小灶火 |
18 |
578 |
全部 |
49 |
0 |
5 |
乌图美仁 |
40 |
1575 |
300MW |
25.5 |
133.88 |
|
总计 |
|
|
|
208.8 |
525.43 |
6.2 经济效益
根据测算,全部装机完成后,每年可发电约为136.4—170.28亿KWH, 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电价按照0.9元/KWH, 全部建成后,每年可产生销售收入122.76—153.25亿元。
6.3 社会效益
规划的光伏发电园区,如果建成发电,格尔木规划总装机规模为8340MWp,按照每兆瓦光伏电站多年均发电量160万千瓦时计算,年发电量约133.4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 400.7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089.9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4.3万吨。并网光伏发电站将是一个环保、低耗能、节约型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将具 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7 保障措施
7.1加强太阳能发电的规划和项目管理
根据格尔木太阳能发电规划,统筹各个园区的太阳能发电发展规划和分阶段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大型并网太阳能电站建设管理,严格项目前期、项目核准、竣工验收、运行监督等环节的技术管理,统筹协调太阳能电站建设和并网运行管理,促进太阳能发电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7.2做好政府部门、电力公司之间的协调
加强与环保、资源、金融、财税、投资、土地等政策衔接配合。制定优惠的土地政策,促进并网光伏发电园区发展。进一步加强与电网公司衔接,促进并网光伏发电园区规划与电力规划同步发展。
7.3 做好电站建设和运营专业化企业的培育工作
对于专业的电站运营企业和建设企业的进行定向引进和培养,要建立专门的政策,给予在费税征收、土地供应、企业审批、专项资金补贴等多方面便利,鼓励企业更加灵活的运营方式,支持此类企业的发展,确保企业引得进,能成活。
7.4 建立健全电站关键部件的准入机制
鉴于国内早期的电站建设中,出现了不少的劣质组件使用后衰减严重、逆变器效率低下甚至导致火灾发生等问题。建立健全电站关键部件的准入机制,要求在格尔木市使用的光伏组件、逆变器必须获得TUV、UL、金太阳等相关认证,优先使用通过PID认证的光伏组件。
建立相关产品的黑名单制度,所有使用产品一旦发现恶性质量事故,一律列入黑名单,除在格尔木不再使用外,同时向省发改委、安监局等通报,确保光伏电站的长期运营效益和运营安全。
7.5 健全电站建设和运营管理机制
光伏电站的建设,属近年来出现的新生事物。在早期发展中,存在设计队伍不专业、建设队伍不专业、运营维护队伍不专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大力推进专业化建设,在设计方面要大力鼓励建设单位选用专业设计勘察单位,支持相关的勘察设计单位参与国家级的光伏电站建设标准的制定。
在建设单位方面,支持专业的土建单位和机电安装单位购置专门的设备,加快电站建设的速度,提高建设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加强各个太阳能发电的信息统计工作,建立电站运行监测体系,及时掌握规划执行情况,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
在运营方面,要支持专业的光伏电站物业企业,支持企业推出电站清洁、故障组件及逆变器更换、运营效率提升等专项服务。严格按照设计数据考核发电企业,鼓励企业采取各种方法提升发电量。对于发电能力达不到核准指标85%以上的企业,要求定期整改,屡教不改的,给予暂定并网等处罚措施。
7.6 推进高新技术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
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重点包括电站桩建设新技术和运营新技术。大力推广对各种地貌的适应性强,沙漠、荒原、冻土、砾石区、山地等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施工技术,大力发展对不同气候的适应性强,可在冬季进行施工的施工新技术。推广使用螺旋桩技术替代混凝土独立基础及条形基础。支持电站储能技术的发展,支持企业采取各种储能方式减少对电网的冲击。大力促进无水光伏组件清洁技术的使用,减少区域内的光伏组件清洁用水。
附件1: 规划中各个电场区的建设条件
1.1区域地质概况
柴达木盆地西窄东宽,呈三角形,东西长约800km,南北宽约 350km,面积25万km2,盆地高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海拔约3000m,东部降至2600m 左右,是中国海拔最高的高原性盆地。盆地四周群山环绕,山顶平均海拔4000m左右,形成了封闭的 内陆盆地。自盆地边缘至盆地中心,地貌依次为戈壁、丘陵、平原、湖泊,四周的 山前平原戈壁带平缓广阔。盆地内水系稀疏,河流短小,河流主要补给来源为高山 冰雪融水。源于盆地四周山地的河流汇集于覆盖有第四系沉积物的盆地中部,形成 众多的内陆湖泊和面积广阔的湿地,、沼泽地,湖泊多为咸水湖或盐湖。
区内底层出露特征为:山区多岩石裸露,盆地中部多为第四系地层覆盖。山区出露震旦系-第三系地层 ,主要岩性为石英岩、大理岩、白云岩、石灰岩、砂岩 、 片岩、板岩、玄武岩、安山岩等。侵入岩有古生代华力西期早期深灰绿色辉长岩、 角闪辉长岩;发华力西期中期灰色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中新生代印支期角闪辉长岩、次闪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燕山期灰绿色、浅肉红色花岗斑岩,肉红色斑 状二长花岗岩、灰色花岗闪长岩等。
第四系地层主要有:下更新统(Q1)砾岩夹含砾砂岩、砂岩、底部巨砾岩夹砂 岩,含盐;第四系中更新统冰水堆积(Q2fgl)砂土、泥砾;上更新统冲洪积(Q3al+pl) 粉砂土、砂砾石;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粉砂土、砂、砾石;现代河床及河漫滩冲积 (Q4al)砂、砾石、卵石;湖沼堆积(Q4L)粉砂、粘土夹石膏、石盐、芒硝、硼矿物等盐 类沉积;风积粉细砂、砾砂等。
工程所在的柴达木盆地被南边昆仑山、西北阿尔金山、东北祁连山。地质构造 复杂,发育一系列北西向北西西向德褶皱构造,区域断裂构造多为近东西向和北西 西向,部分为北西向,以压型和压扭性断裂居多,主应力方向近南北向。褶皱及断 裂形迹多集中分布于盆地周边山区,盆地内隐伏断裂较少;盆地东部地质构造发育, 盆地西部不发育。
新构造分区为青藏断块(Ⅰ2)之祁连山断块隆起(Ⅱ7)区,盆地及山地可进 一步分为以下几个构造小区:阿尔金隆起(Ⅲ26)、祁连隆起(Ⅲ29)、柴达木断陷(Ⅲ30)、茶卡-共和断陷(Ⅲ31)、东昆仑山隆起(Ⅲ32)。
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盆地周边山地隆起,盆地下陷。沿盆地边缘山前分 布 6 条第四系活动区域断裂,分别为盆地南部的布尔汗布达山山前断裂(中央大断 裂),走向近东西向;西南部的祁漫塔格山山前断裂,在西段分为两条,走向为北 西向;西北部和新疆接壤的阿尔金山大断裂,走向为北东东向;北部和东北部断裂 不发育,仅发育两条东西向区域断裂,新生代以来有过活动,第四系以来未见活动 迹象,新构造运动不发育。
工程区地震分区为青藏高原中部地震区托素湖地震亚区。根据1:400万《中华 人民共和国地震构造图 》,晚近时期地震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的塔塔稜河以南,诺木洪镇以北、达布逊湖以东,托素湖以西地区,多以6级以下地震,有记载的6级以上地震有1962年5月24日于北霍鲁逊湖以北6.8级地震,1977年1月19日发生在大柴旦以东的绿草山煤矿、新生煤矿附近的 6.3 级地震。另外,柴达木盆地南部乌图美仁1952年10月6日发生6.0级地震,柴达木盆地西部红柳泉一带1977年1月2日发生6.4级地震。最近发生的地震为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大柴旦东南方2003年6月1日发生的6.6 级地震,2008年11月10日发生的6.3级地震和2009年8月28日发生的里氏 6.4 级地震,震中距格尔木市 160km,格尔木市有震感。
根据国家地震局2001年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为0.1-0.2g,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本次规划均避开矿点,基本无矿产压覆问题。
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及青海省有关气象资料,场址区存在季 节性冻土,最大季节性冻土深度为地面 0.9-1.9m。
1.2并网光伏电站规划场址工程地质条件
在格尔木市本次共规划了五处并网光伏电站,分别为东出口场址、南出口场址、格尔木河西场址、小灶火场址、乌图美仁场址。
⑴东出口并网光伏电站
场址位于格尔木市以东,占地 120km2,G109 国道自场址南侧通过,交通较便利。场址为山前洪积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地面海拔高程 2800-2850m,地势南高 北低,地形坡度 1-2°。场址地貌为荒漠戈壁滩,冲沟相对较少。场址区地层岩性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表层为洪积细砾、粉细砂,局部表层覆盖厚度 0.2-1.0m 粉质粘土及风积细砂。多干燥,表层 0.5-2m 结构松散,下部 结构中密-密实,承载力较高,满足光伏电站建基要求。
场址区一级构造分区为青藏断块区(Ⅰ2),二级构造分区为祁连山断块隆起(Ⅱ 7),三级构造单元为柴达木断陷(Ⅲ30),第四纪以来未见活动迹象。根据国家地震局 2001 年 1:400 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0.4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场址区干旱少雨,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雪山融水等补给,
排泄于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地下水埋藏较浅。
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及青海省有关气象资料,场址区存在季节性冻土,最大季节性冻土深度为 1.1m 左右。
场址上部存在一定厚度的盐渍土,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和钢结构具 有一定的腐蚀性,应做好防腐措施。
⑵南出口并网光伏电站
场址位于格尔木市以南,格尔木河东岸,占地 2.2km2。G109 国道自场址区东侧 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场址位于山前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海拔高程 2910m-2925m,地势南 高北低。场址地貌为荒漠戈壁滩,冲沟较少。
场址区地层为第四系地层,表层为洪积细砾、粉细砂为主,局部分布风积细砂。 干燥,表层 0.5-2.0m 结构松散,下部结构中密,承载力满足光伏电站建基要求。场址区一级构造分区为青藏断块区(Ⅰ2),二级构造分区为祁连山断块隆起(Ⅱ7),三级构造单元为柴达木断陷(Ⅲ30),第四纪以来未见活动迹象。根据国家地震局 2001 年 1:400 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 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0.4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场址区干旱少雨,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雪山融水等补给,排泄于格尔木河。根据邻近工程资料,场址地下水埋深 15-20m。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及青海省有关气象资料,场址区存在季 节性冻土,最大季节性冻土深度为 1.1m 左右。
场址上部存在一定厚度的盐渍土,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和钢结构具 有一定的腐蚀性,应做好防腐措施。
⑶格尔木河西并网光伏电站
场址位于格尔木市以南,格尔木河东岸,占地 70km2。G109 国道自场址区东侧 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场址位于山前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海拔高程 2915m-2930m,地势南 高北低。场址地貌为荒漠戈壁滩,冲沟较少。
场址区地层为第四系地层,表层为洪积细砾、粉细砂为主,局部分布风积细砂。
干燥,表层 0.5-2.0m 结构松散,下部结构中密,承载力满足光伏电站建基要求。场址区一级构造分区为青藏断块区(Ⅰ2),二级构造分区为祁连山断块隆起(Ⅱ7),三级构造单元为柴达木断陷(Ⅲ30),第四纪以来未见活动迹象。
根据国家地震局 2001 年 1:400 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 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0.4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场址区干旱少雨,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雪山融水等补给,排泄于格尔木河。根据邻近工程资料,场址地下水埋深 15-20m。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及青海省有关气象资料,场址区存在季
节性冻土,最大季节性冻土深度为 1.1m 左右。
场址上部存在一定厚度的盐渍土,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和钢结构具 有一定的腐蚀性,应做好防腐措施。
⑷小灶火并网光伏电站
场址位于格尔木西北,占地约 5km2。S303 省道自场址南侧通过,交通较为便利。场址区地层为第四系地层,表层为洪积粉细砂、角砾为主,局部分布风积细砂。干燥,表层 0.5-2.0m 结构松散,下部结构中密,承载力满足光伏电站建基要求。场址区一级构造分区为青藏断块区(Ⅰ2),二级构造分区为祁连山断块隆起(Ⅱ 7),三级构造单元为柴达木断陷(Ⅲ30),第四纪以来未见活动迹象。 根据国家地震局 2001 年 1:400 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0.45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场址区干旱少雨,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雪山融水等补给, 排泄排泄于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地下水埋藏较浅。
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及青海省有关气象资料,场址区存在季 节性冻土,最大季节性冻土深度为 0.9m 左右。
场址上部存在一定厚度的盐渍土,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和钢结构具 有一定的腐蚀性,应做好防腐措施。
⑸乌图美仁并网光伏电站场址位于乌图美仁乡西北,占地约 18km2。S303 省道自场址南侧通过,交通较 为便利。
场址区地层为第四系地层,表层为洪积粉细砂、角砾为主,局部分布风积粉细砂。干燥,表层 0.5-2.0m 结构松散,下部结构中密,承载力满足光伏电站建基要求。
场址区一级构造分区为青藏断块区(Ⅰ2),二级构造分区为祁连山断块隆起(Ⅱ 7),三级构造单元为柴达木断陷(Ⅲ30),第四纪以来未见活动迹象。根据国家地震局 2001 年 1:400 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 0.40s,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场址区干旱少雨,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潜水,受大气降水、雪山融水等补给, 排泄于乌图美仁河。根据邻近工程资料,场址地下水埋深 8-15m。 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线图》及青海省有关气象资料,场址区存在季节性冻土,最大季节性冻土深度为 1.0m 左右。
场址上部存在一定厚度的盐渍土,对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和钢结构具 有一定的腐蚀性,应做好防腐措施。
1.3场址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本阶段规划的 5 个场址中东出口、南出口及格尔木河西场址地层岩性以细砾、粉细砂为主,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相近,小灶火和乌图美仁场址地层岩性以粉细砂、角砾为主,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相近。根据附近工程资料类比,提出各类地基土物理力学参数见表4-1
地基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建议值
表 4-1
岩土名称 |
密实状态 |
天然密度(g/cm3 ) |
孔隙比 |
压缩系数(MPa- 1 ) |
压缩模量(MPa) |
内聚力(kPa) |
摩擦角(°) |
承载力特征值(kPa) |
角砾层 |
中密 |
1.7~1.9 |
0.34 |
0.3 |
15~20 |
0-5 |
28~30 |
200~250 |
粉细沙 |
中密 |
1.5~1.6 |
0.35 |
0.4 |
10~15 |
0 |
25~26 |
150~200 |
园砾层 |
中密~密实 |
1.9~2.1 |
0.36 |
0.2 |
25~30 |
15~20 |
28~30 |
250~280 |
1.4场址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
5 个场址区均位于荒漠戈壁滩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相同,主要有以下三种:
⑴风蚀作用
风蚀作用在各工程场址区均较为强烈,场址区局部可见风积沙丘,具流动性, 风蚀作用更为强烈。
⑵季节性冻土
各工程场区地基土层均存在季节性冻胀作用,根据《中国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 线图》和当地工程建设经验,东区场址区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为 0.9m~1.1m。
⑶地基土盐渍化
各区程场址地基土层表部普遍存在盐渍化现象。
根据相关工程对场址区及附近戈壁地下水的水质分析成果资料,场址区地下水 水化学类型为氯钠型水,表土已被盐碱化,根据规范判定场址区地下水和地基土对 混凝土和接地系统装置具有结晶类硫酸盐型弱腐蚀性,应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
1.5总结及建议
(1)工程场址区一级构造分区为青藏断块区(Ⅰ2),二级构造分区为祁连山 断块隆起(Ⅱ7),三级构造单元为柴达木断陷(Ⅲ30)。各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为 0.10-0.1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 0.0.40-45s,相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 Ⅶ度。各场址区均属构造基本稳定区。
(2)东出口 、南出口及格尔木河西场址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 细砾层和粉砂层,小灶火和乌图美仁场址区地层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粉砂层和 角砾,承载力均可满足建基要求。
(3)各场址区地表均为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在 0.9~1.1m 之间,地基埋置 深度应大于各场址季节性冻土标准冻深。
(4)各场址地表土皆有盐渍化现象,初步判定各场地地基土及环境水具腐蚀性,应采取必要的防腐措施。
(5)工程所需天然建筑材料主要为用作混凝土粗、细骨料的砂砾石,可根据 需要在场址区附近河漫滩、阶地或附近料场采运,其储量、质量满足工程要求。
(6)建议下阶段查明场址区地下水埋深及水位变动情况,地层岩性及分布情况;查明特殊土层的分布范围,评价粉细砂层地震液化的可能性。查明地下水和环 境水的腐蚀性;对天然建筑材料进行初查。
1.6场址运输及施工安装条件
格尔木并网光伏发电园区规划场址有 5 处,分别为:东出口、格尔木南出口、 格尔木河西、小灶火和乌图美仁。
东出口场址区域位于格尔木以东,南邻 215 国道,距青藏铁路格尔木火车站较 近,交通运输条件良好,所有设备材料均可经公路或者铁路运至场区,公路为国家 标准二级,途中涵洞、隧道、弯道及桥梁的宽度和承载力满足电站设备运输要求。 场址地势开阔,地势平坦,施工场地较为宽阔。
格尔木南出口、格尔木河西场址位于格尔木南出口以南 13 公里处,紧邻 215 国道及青藏铁路,交通运输条件良好,所有设备材料均可经公路或者铁路运至场区, 公路为国家标准二级,途中涵洞、隧道、弯道及桥梁的宽度和承载力满足电站设备 运输要求。场址地势开阔,地势平坦,施工场地较为宽阔。
小灶火和乌图美仁地区场址位于格尔木西南,距市区相对较远,场址南侧与格 茫公路并行,交通运输条件良好,所有设备材料均可经格茫公路运至场区,公路为 国家标准二级,途中涵洞、隧道、弯道及桥梁的宽度和承载力满足电站设备运输要 求。场址地势开阔,地势平坦,施工场地较为宽阔。
0 条